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重点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一基调的确立,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我国需要加快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
高增长、低消费是各国现代化赶超阶段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和出口带动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与之对应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近些年平均在40%左右,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70%的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但近几年国内经济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均处于下行走弱态势,无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恢复到合理区间。因此,当前需要采取更灵活的存量政策和更有力的增量举措,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标本兼治扩大国内消费
消费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从制约消费的关键环节入手,标本兼治提振国内消费。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必须提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当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仍然较低,2013年是42.2%,2022年为43%,仅仅是略有提升,距离全球60%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可以说,我国居民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直接原因。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清理相关影响就业的地方过度管制政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便利群众消费、大众活动。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充分释放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和保障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补贴、农村高龄补贴标准,探索创新低收入者三次分配基金设立和运营方式,提升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性补偿力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提升医保报销比例,减轻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慢性病、罕见病的药品和治疗项目纳入医保目录。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医疗资源下沉。
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人民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中,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层次和质量水平会有更多更高的需求。当前,我国服务业在供给上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升级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是顺应消费升级、解决中低端产能过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障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要以“两新”政策为依托,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与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有效融合,提高供给侧产业产品与需求侧消费服务的匹配性和适配性。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目前,我国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占比仍然较高,发展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鼓励各地发展首发经济,不同城市按照功能区分差异引入国际高端、区域首店、地域特色旗舰首店,满足国内对于高水平国际消费的需求。加快培育本土潮流消费品牌,培育形成一批以数字消费、绿色消费、体育文化消费为主的新型消费集聚区。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不仅是实现老有所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蕴藏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近几年,虽然老年人在社交娱乐、养生理疗、照料看护方面的需求增速较快,但老年人市场上仍缺乏丰富的相关产品、优质服务及多元化的消费模式,没有形成健康有益的银发经济。要通过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等,丰富发展养老金融、拓展文化旅游服务业态,为老年人提供复合型产品和服务。借助数字技术精准、实时、快速的功能优势,加速推进健康养老服务数字生态圈建设。
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从市场运行和国民经济运行角度看,供给与需求这一对矛盾中,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协同发力,着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快实体经济和区域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两重”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工资水平及其增速一直处于众多国民产业部门的相对较低水平,既因为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和生产高质量产品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创造出较大规模的高工资水平的就业岗位,又因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仍然较低,难以支撑普通劳动者、各层次技术工人和各类工程师持续提高工资水平,成为阻碍我国内需规模持续扩张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要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要来源支持“两重”建设,增强投资对优化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的关键作用,统筹发挥“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的综合效能,加快提升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提高制造业部门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创造技术条件,带动生活性服务业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就业人员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供坚实的产业和就业基础。
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目前,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着许多短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力度需要加大,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今后10—15年各方面投资需求依然庞大。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效益,将为投资合理增长增添持久动力。下一步,要千方百计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的精准性、前瞻性、协同性,整体上发挥政府投资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破除制约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系列障碍,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强民营资本积极扩大产业投资的积极性。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我国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达到65%,但还有提升空间,不断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将激发更多需求。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市消费能级,鼓励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高水平商业综合体,积极开展智慧商圈试点示范,加快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持续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加快改造、提升能够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商贸物流体系,构建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着力降低物流成本,畅通供应链物流链。我国县域、农村消费有着较大潜力,但是物流成本、消费环境远落后于城市。加快畅通农村消费市场循环,要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供销、商贸、邮政等部门协同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降低配送损耗及成本,进而激发县域和农村的消费潜力。
作者:李鹏;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