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近日,武汉一位老人家接到诈骗电话,骗子冒充警察要求她转账。但老人家不会用微信,骗子便一遍一遍地教她如何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软件、确认转账等。老人家听得一头雾水,反复询问对方如何操作。就这样,老人家和骗子在电话里耗了3个多小时,还没有成功转账。通话176分钟后,附近派出所的民警上门拦截,挂断了骗子的电话,并给老人家详细讲解此类诈骗套路。事后,老人委屈地说:“他一直不让我挂电话,甚至开口威胁,但我确实不会用微信……”
事实上,3小时学不会转账的老人家并非个例。这件事情迅速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有人愤怒骗子的无孔不入与无所不用其极,也有不少人反思,自己生活中教长辈用智能手机时,是不是还未必能做到新闻中的骗子般有耐心。
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但受年龄、认知等因素影响,部分老年群体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时,经常面临一些障碍。比如,因为用不好手机支付,在超市购物的老年人只好在所剩无几的人工结算通道排起长队;因为不会用打车软件,一些老年人往往很难打到网约车,想在路边拦辆出租车,又常常看到已经从线上接单的司机空载而过;因为搞不定“人脸识别”,不少老年人在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保认证、预约就医等问题上频频犯难……“线上操作”愈加普及的同时,反而让老年人早已习惯的线下方式变得有些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