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一)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其重大部署概要: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此前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分别于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召开。
每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我国民族工作历史上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1.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时间:1992年1月14日至18日
主题: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会议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这次会议对于正确应对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动员各族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携手奋斗起到了重要作用。
2.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时间:1999年9月29日至10月3日
主题: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世纪。
会议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
这次会议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主要任务,吹响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
3.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时间:2005年5月27日至28日
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会议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会报告在“平等、团结、互助”之外加上“和谐”二字。
三个历史性突破:
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三是国务院审议通过并组织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组织实施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
4.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时间:2014年9月28日至29日
主题:凝聚民族大团结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会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会议集中阐述了8大问题:
一是深刻阐明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二是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三是深刻阐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大基本政治制度;
四是深刻阐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五是深刻阐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
六是深刻阐明民族工作中解决好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关系;
七是深刻阐明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
八是深刻阐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5.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时间:2021年8月27日至28日
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12个方面精辟概括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二个必须。
(二)有关民族工作的名词解释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一、背景链接
8月2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银川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等条例,表决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定》等。
二、深度解读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一)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概括起来就是12个必须: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
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
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这12个必须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三)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什么?
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六)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重点把握好“四个关系”,“四个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体必然是具有一定共同性的整体。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阶段特征,把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以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作为核心任务,掌握和遵循共同体建设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科学扩展共同性的范畴和领域,建设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深刻认识到,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要在增进共同性的过程中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要坚决防范差异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
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牵涉到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对于后者,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阐释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深层次逻辑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传承和弘扬包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筑经得起历史检验、各族人民认可、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激活各民族文化活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