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产业强省建设“1+7+5”政策:“1”指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7”指农业现代化、绿色铝、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数字经济发展7个三年行动,“5”指绿色铝、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产业5个配套支持政策。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10+3”领域:“1”指粮食领域;“10”指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含奶业)、生猪、乡村旅游领域;“3”指烟草、甘蔗和天然橡胶领域。
“951”核心烟区建设工程:指核心烟区900万亩、重点烟区500万亩、普通烟区100万亩核心烟区建设工程。
“2260”高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选择20个县(市、区),种植烤烟20万亩以上,提供60万担以上高端特色优质烟叶。
飞地经济:打破区划限制,以最新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单项冠军”企业:长期专注于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全国前列的企业。
七通一平:园区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
邻里中心:邻里单位中的公共中心,是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和教育等于一体的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完善了园区功能布局,实现城市功能与园区产业功能的有机融合。
一、背景链接
2023年6月15日,中共云南省委召开云南推进强省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推进产业强省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深入介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二、深度解读
★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优质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要求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优质高效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地缘政治因素和疫情冲击正在使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向区域化、多元化方向调整。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最关键的“胜负手”。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把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仍然存在不少“断点”和“堵点”。特别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外部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欧美日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先后历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功培育本国的现代化产业。而有些国家依靠资源优势曾短暂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最终都因没有现代化产业而“掉队”,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产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目标。1964年,我国曾提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后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现代化密不可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物质技术基础。
★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历史继承性和实践关联性赋予其特征的复杂多元性。从历史维度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是在长期动态发展演进中形成的体现时代发展的产业系统,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系统性。在传统产品分工模式、技术生产方式和物质流通形式下,产业发展规律体现出不断的分解性和分化性,但在新产业融合模式、智能生产方式、信息流通形式下,产业体系表现为显著的系统性,产业体系强调产业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性及产业整体的不可分割性。
二是动态性。产业体系是在技术、制度、市场供求、全球生产网络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内生形成的国民经济基本架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对产业的发展形成冲击、带来影响。现代产业体系正是对产业体系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革新,并使其与全球技术浪潮兴起、国际分工格局重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等经济社会变迁背景相匹配。
三是时代性。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现代”一词,是由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演进的相对过程所体现的具有历史逻辑的概念,故“现代”是产业体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时代性特征,其建立在对未来科技变革趋势及技术经济范式演化方向的基本判断之上。
四是长期性。产业体系构成的复杂性、关联的多维性、分工演化的渐进性是现代产业体系呈现长期性的内部原因,而科技创新发生的周期性、供需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以及产业生产模式的路径依赖性则是外部原因。
在实践上,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在生产方式、分工方式及产业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它是现阶段及未来产业发展在技术、结构、模式等方面的典型体现,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创新性。熊彼特理论认为创新是产业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本质即创新性,具体表现形式为创新形式多元化、创新深度加强化以及创新扩散广泛化。
二是融合性。生产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使得产业融合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产业体系的融合既包括高新前沿技术和信息化对各次产业的渗透融合,也包括不同产业间产业链互补联结的延伸融合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三是开放性。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禀赋格局为基础前提,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下的创新扩散效应和要素重新配置效应,另一方面要面对全球经济体争夺创新制高点和核心要素的激烈竞争,以开放性、网络性和独特性面对分工、创新和竞争的全球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前提。
四是需求导向性。相较于传统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以高端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供给满足市场的异质性需求,以供需双向同步切入提升供给灵活性和供需匹配度,最大限度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
★五年全国产业强国建设发展成就
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50%、75%提高至100%,并阶段性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各类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创新企业脱颖而出。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5亿户。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原则要求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的目标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就要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里,坚决扭转“脱实向虚”倾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发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坚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要搞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方向感、引导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发展的优先序,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增强精准性、实效性。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对既定目标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增强系统观念,注重各产业、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持续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行业法规和部门规章,完善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渠道,加强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坚持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要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使广大民营企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坚持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之上。科技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各国产业发展史表明,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产业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使产业发展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着眼未来科技竞争前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云南省产业强省建设成就
一是产业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8954.2亿元、增长4.3%,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8∶36.2∶50,第二产业占比较2021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增速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房地产和交通投资之和,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8.8%、排全国第二,农业投资规模排全国第一。今年1至5月,全省产业投资增长23.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7.2%,保持了去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
二是经营主体量质齐升,打响营商环境“新品牌”。对标世界一流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经营主体”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政策引领作用日益增强。颁布《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若干措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举措,印发实施营商环境全面提质年行动方案,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转作风、提效能,持续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全省加快形成上下贯通、部门协同、工作联动的改革“一盘棋”格局。
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52%、全程网办率达76.06%,便利化、人性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日均“出生”经营主体2882个,省级用地审批时限缩短50%,环评、能评审批时限压缩均超过60%,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企业在滇投资兴业信心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5月底,全省经营主体达529万户、增长21.58%、较去年底净增37.97万户,其中,实有“四上”企业19992户、同比增长17.5%、较去年底净增1668户,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历史性突破50%、达到51.8%,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最直接证明。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呈现“新格局”。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全省产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农业领域绿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绿色有机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建立“绿色云品”品牌目录管理制度,711个优质品牌纳入目录管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逐步形成,全省有机农产品有效证书数和获证经营主体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赏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成为一种国内消费新时尚。
绿色能源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水电建设稳步推进,总装机世界第二、单机规模100万千瓦全球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投产,金沙江下游水电基地全面建成。新能源开发提速换挡,全省电力装机突破1.1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86.7%,绿色能源年发电量占总发电量90%,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并网新能源装机559万千瓦,为2022年全年148.5万千瓦的3.7倍。
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能效水平,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积极建设绿色低碳园区、零碳园区。2022年以来,共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3家,其中国家级32家;绿色园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0种。
四是推进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新引擎”。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深化科技改革提升创新效能。制定出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云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创新生态,全省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云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排19位、提升2位,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灵活采取“揭榜制”“军令状制”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新材料、绿色能源、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开发重点新产品及新装备30余个,研发生物医药新品种9个,获批上市新药6个,银铜镍系电接触材料、铂基超高温合金材料、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多项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和人才引培使用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重点实验室124个,省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工程技术中心123个,腾冲科学家论坛和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成功举办,共促成高层次人才及智力合作项目421项,招商引资项目213项,协议金额超2600亿元。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23家、增长25%,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数、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
五是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坚持应用导向,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10亿元,同比增长52.6%。
数字农业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9个,数字农业优秀应用平台10个,114个县列入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07亿元,同比增长13%。
制造业数字化成效显现。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地玉溪,培育认定烟草、钢铁冶金、化工、锡冶金、新能源车运营服务5个行业平台,2022年全省15个项目、案例成功入选国家两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53户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组织实施3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华能元谋物贸5G+智慧光伏电站项目、华能糯扎渡5G+智能水电厂项目纳入国家能源领域优秀案例。
服务业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化。智慧旅游加快发展,数字商贸不断拓展,智慧物流持续推进,130家景区实现刷脸或扫码快速入园,135家景区完成智慧化升级改造并验收达标,“云上营家”智慧供应链平台等智慧物流平台建成运营,磨憨智慧口岸试点、京东集团昆明“亚洲一号”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中通快递西南昆明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等物流新基建项目加快实施。云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成运营,数字资源整合共享取得实效,截至2023年6月11日,累计发布融资需求145.23亿元,解决企业需求67.34亿元。
六是区位、开放优势叠加,服务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以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领对外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等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有效构建高位推动、上下协同的政策体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支持瑞丽、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措施和河口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深度对接RCEP,加强与成员国务实合作,云南省与RCEP成员国实现服务贸易全覆盖。
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持续扩大。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经营主体培育四大行动,创新开展昆明全面托管磨憨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嵌入全球发展,昆明—磨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77个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等有机衔接。中老铁路自通车以来,累计发送旅客超1600万人次、货物超2100万吨,跨境运输货物突破430万吨,国际旅客列车开行首月跨境旅客破万、目前已超2.3万人,辐射老挝、泰国、缅甸等13个国家,货物品类超2000种,有力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及经贸往来,“黄金大通道”效益凸显。
开放平台载体作用不断加强。大力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跨境贸易、跨境产能、跨境物流。全力发展口岸经济,不断完善口岸功能,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12月云南省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均排名全国第1位,全年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第3位。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招商项目逐步从传统领域向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服务业、生物医药及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引资规模快速增长、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引资质量显著提升。今年1至5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增长309.8%;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872.9万吨、增长52.6%,口岸进出口货值实现134.3亿美元、增长16.9%。
★云南产业强省建设发展优势
产业基础更加夯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产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业撑起全省经济总量半壁江山,工业结构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双驱动,绿色铝、硅光伏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县县通高等级公路,滇中引水工程全线开工,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行,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要素优势更加突出。云南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是享誉国内外的“有色金属王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富集的劳动力,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障。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推动各类要素在云南高效流动、交汇循环,将有力支撑云南加快形成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