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0418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418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4-18| 来源:北辰遴选

遴选热点

数字景区“升级”文旅体验

  近年来,“一站式”游览、电子导览、直播“云游”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数字景区成为旅游行业新亮点。所谓数字景区,指的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高效运营、精准营销和智慧服务的景区。数字景区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展示文物、提高景区运营效率和应急管理能力,而且促进游览便利化、提升游客满意度,已经成为景区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选项。

  景区资源是景区吸引游客的关键,特别是在一些历史文化型景区中,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展示是重点。很多文物易受氧化、风蚀等各种形式的损坏,尤其是砖木、土木结构的文物对消防和安防的要求较高。数字化手段的运用,降低了开放参观给文物带来破坏的可能。“数字敦煌”就是其中的典型。“数字敦煌”工程通过遥感测绘技术和数字建模技术,对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和壁画等实物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和存储,建立数字模型和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永久保存在数字空间。同时,“数字敦煌”工程还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技术,基于文献、图像、视频等多源数据立体展示敦煌文化,从而实现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等协同融合发展。再如,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数字技术助力长城保护从文物本体保护转向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通过为城砖红外测温、无人机测绘、建立数字模型等,开启长城保护新阶段。

  数字景区建设还承载着景区展示、教育、传播等一系列社会功能,通过数字化建设和数字资源挖掘,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转化成大众看得见、听得到、看得懂、听得进的文化内容。“数字故宫”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建设项目,通过“玩转故宫”小程序、人工智能文化遗产复原计划等一系列工作,传统变得时尚,历史变得生动,文化变得可亲,拉近了故宫与游客的距离。

  游客体验的优化也是景区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数字景区建设覆盖旅游前、中、后不同阶段,满足人们在行程规划、产品预订、智能导览、互动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实现旅游的便捷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杭州西湖景区与科技机构合作开发的“西湖一键智慧游”,全方位呈现西湖景区的知名景点以及美食、娱乐、交通等服务设施信息,游客可以一键规划出自己的理想行程。通过数字化,甚至可以“再造一个景区”,以线上虚拟景区的方式让游客大饱眼福、让景区触手可及。数字五台山智慧景区的推出,就实现了用一部手机畅游五台山,显著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

  由于旅游景区往往是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富集之地,很多著名旅游景区在大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力,这就为数字藏品开发提供扎实基础和必要资源。景区数字藏品开发,主要通过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对景区资源进行艺术化再创作,有助于推广景区文化、营销景区产品、增加景区收入,也有助于增加游客对景区的了解和认同。故宫、圆明园、黄山、泰山等知名景区都以数字藏品的方式积极探索景区发展新路径。故宫的“太和瑞兽”系列、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系列,都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数字藏品,受到市场青睐。

  景区数字化是推动传统景区提质升级的过程,也是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的季节性特征导致景区资源及其数字化设施存在利用率低的可能和风险,景区数字化形成的数字资产也存在权属、开放性等问题,增加数据资产的利用方式、释放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数字景区的建设还刚刚起步。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旅游景区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创新发展,需要我们持续而深入的探索。

  (作者厉新建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8日   第 20 版)

 

议论文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开创事业新局⑬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经济增长。面向2023届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社部组织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江苏提出扎实办好“新开发10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等民生实事项目;浙江省德清县组织县内重点企业赴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劳务协作,为来浙务工人员提供“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服务……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推出稳就业大盘、促高质量就业活动,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民生福祉,就业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一重要部署,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37287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677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8亿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稳步推进,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推动就业优先政策聚力增效,切实把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就业优先导向要继续坚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就业;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要继续用好,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要稳步增加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就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做好包括就业在内的各项民生工作,才能助力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从2022年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78万人,同比增加133万人;市场供求保持活跃状态,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46。面对多重因素冲击,就业成绩单为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谋划好、解决好。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我国就业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应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让个体奋斗与强国征程同频共振,中国的未来不可限量。

周人杰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8日   第 05 版)

 

以学科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这为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抓手。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对高校而言,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决定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布局,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和水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上依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部分地区、学校依然存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不紧、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深入发展阶段之后,如何适应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注重质量,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首先应做到紧密服务国家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还应突出优势特色,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此外,还应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的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总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守正与创新之间、现实与未来之间、学科专业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找到平衡、做好衔接,才能适应时代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将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从长远来看,构建健康的学科专业发展生态,将助力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赵婀娜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8日   第 05 版)

 

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道路的选择、中国理论的发展、中国制度的建构,深刻影响中国精神的弘扬、中国价值的构筑、中国力量的汇聚。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只有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不断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精华而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而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

  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不断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更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作者张璐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8日   第 09 版)

 

强化理论武装,跑好“这一棒”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当代共产党人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必须发挥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治优势,坚持不懈加强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学出政治能力。每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就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提高政治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靠学习。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自觉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学出担当精神。“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扬钉钉子精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彰显出高度历史自觉、强烈历史担当,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要保持始终如一的担当精神和奋发姿态,必须不断从科学理论中汲取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进一步感悟初心、锤炼党性,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学出工作本领。科学理论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念和主张,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开辟新境界、跃上新台阶。前进道路上,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必须学用结合、以学促干,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眼点,在学习中找准问题并不断推动解决,特别是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用实践成效来检验学习成果。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实干笃行、勇毅前行,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荣光。

李林蔚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8日   第 19 版)

 

策论文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汇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合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提高战略发展能力。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我们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建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尽快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创新布局,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前瞻谋划和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充分发挥并有效调动全国科技力量,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科技创新模式。

  提升自主培养质量,全面建设战略人才梯队。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整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的建设体系,建立完善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机制。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一揽子政策体系,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分层分类建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持续深化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灵活性、中长期激励方式改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突出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活动、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氛围,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的使命感、获得感、成就感。

  突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协同创新整体效能。推动教育、科技、产业有机衔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机制新模式,促进各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有序、更加畅通。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谋划创新、推进创新,不断深化与走在全球科技前沿、处在产业高端的知名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深度参与和有力引领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变革,探索多种模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打造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作者单忠德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8日   第 09 版)

 

破除就业歧视,提升就业质量

  人社部近日下发通知,部署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推动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他部委亦有相关联动政策,为促进高质量就业提供国家层面的机制与政策支持。促进高质量就业,事关民生,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更应调动多种机制综合作用、及时制止就业歧视现象,促进就业机会平等,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引导社会形成科学理性认知,鼓励多元化人才来源。实践中,很多地方与用人单位总结、改进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政府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有效消除用人招聘中的歧视性条款。比如,今年多地将公务员招录考试年龄限制放宽至40岁,这一举措就释放出了破除年龄歧视的积极信号,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意识。

  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完善就业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反就业歧视立法是保障求职者权益的重要方式,应加快立法进程,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纠纷处理机制、司法救助等作出明确规定。为防止“政府请客,企业买单”等现象导致歧视现象在实践层面越来越隐蔽地发生,要在立法保障的前提下,为企业分摊相关政策带来的成本。

 从劳动力供需两侧发力,破解结构性矛盾。在人社部下发的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的通知中,首要一条就是推进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行动。民营经济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能挖掘出更多岗位需求。高校应改革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与就业机会,尤其要加强高职毕业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技能,以毕业生实力的提升推动其在劳动力市场上主动性的增强。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信息不畅通、不对称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应通过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持续性沟通机制来促进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匹配,充分展示毕业生就业能力,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歧视现象。另外,从决策层面看,高校毕业生择业涉及在特定时间窗口内、存在最低期望、含有优先级的一系列问题,应设计更加合理的时间结构。如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要尽可能提前开展,高校也应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极大缩短了劳动者技能折旧的周期,这也是年龄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终身学习”浪潮之下,应通过在职教育培训不断更新劳动者知识体系。只有在职业安全感得到保障时,才能培养起劳动者在自己工作的领域深耕下去的信心,并激发更多创新动力。

  (作者:苏丽锋 侯楠楠,分别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8日 02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567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526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36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72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771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567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526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36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72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771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567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526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36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72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771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567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526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36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72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771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567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526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36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72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771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