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材料2:从春晚火遍全网的《唐宫夜宴》到接连推出的“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再到“七夕奇妙游”,H省的传统文化节目一经推出,就冲上热搜。不仅如此,“一盒难求”的H省博物院考古盲盒更是在线上线下刮起一阵考古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期待,河南的下一个文化“出圈”。全国政协委员、H省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道出了其中的“出圈”密码,“首先,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理解。H省是文化大省、历史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文化底蕴。文物就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它们背后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涵,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流行开来。”
“过去一年,H省精心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就是围绕7个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马萧林说。水下舞蹈《祈》以端午节为切入点,并借鉴《洛神赋图》中的仙子造型。节目一经推出就震撼了国内外观众。
此外,创新表达方式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在马萧林看来,把打闹嬉笑的唐宫少女搬上舞台,成功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虽然画面是古代内容,但内核愈发贴近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审美情趣上的共鸣。”“当然,产生这样的好的产品也离不开现代科技发展。”马萧林谈到,利用5G+AR技术,融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黑科技”打造的舞台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是传统文化和当代视听技术的完美结合。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与现代技术的跨界融合,成就了这样的文化盛宴。
材料3: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节日热、文物热、非遗热、博物馆热纷纷兴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各地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运用现代科技力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