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毕业就挂职副县长,这样的干部晋升轨迹大约是什么?上限是什么?
首先要说,干部挂职其实已经越来越规范了,这种博士一毕业就能挂职副县长的路子本身就不多见,现在基本也已经堵死了。
在过去管理不是那么严格的时候,通过这种途径,对地方而言,短时期内引进了一些看上去很美的高学历人才;对个人而言,给一些有门路的人提供了混资历的渠道,他们可能期待着挂职结束,摇身一变完成了从学生到机关干部的华丽转身。
但是,实际情况是,挂职干部大部分都是下去镀镀金、积攒点资历的,留下正式任职的少之又少,这种学生娃儿能留下的微乎其微。这些挂职博士的轨迹,大概率是在县里晃悠一两年、两三年,开开会,露露脸,顶多协助分管点科技文化等不咸不淡的差事,实际啥事也不管,时间一到卷铺盖就走了。真正留下来正式任职的,多是上级机关,或者体制内的企业学校干部,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和级别,到地方可以一展拳脚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很好分析,假设他本人确实想留下任职,那么至少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政策关。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大车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公务员法、干部选拔条例都在那摆着呢,公务员甚至事业编都要求逢考必进,每年那么多人狭路相逢过独木桥,副县长这么重要的职位竟然直接就从校园里选来了?!是不是天方夜谭。
第二关是能力关。县里想留下一个挂职干部,那这个人肯定要有真本事,不是学了多少知识、拿了多少学位的本事,而是给县里发展贡献力量、创造价值的本事,没这个本事怎么服众,强留下来那不是祸国殃民吗。反过来看,挂职博士出了学校门就进机关门,他可能有这个本事吗,他那一脑袋知识、一背包证书拿去搞科研没问题,但应付基层复杂的工作不行。最简单的例子,给他扔进信访群众堆里走得出来吗,带人去北上广深招商能招来吗,说实话,有的坐在台上开会读稿子腿都发颤。要实现知识变能力的转变,必然要经历实践的敲打,而副县长又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了解基层实际并体验一番,经历一番挂职,出出思路还是可以的。
第三关是程序关。严格来讲,挂职干部留不留,决定权不在县里,而是在市里,县级干部可是市里管的,县里当然可以建议,但是需要市里最终拍板。如果是省里统一的行动,那还需要省里的意见。大概率还要进行一番考察,没有真本事,市里、省里的关卡能过得去吗?没有什么背景,能顺利通过这三关的,我敬你是个大人才。当然,那种背景特别雄厚的,这里就不讨论了,都是极端个例,什么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也都不足为奇。
还有个问题值得讨论,挂职干部真正想留下来任职的有多少。其实,挂职干部多数还是从其他地方的体制内干部中派来的,以帮助支援地方发展的性质居多。此外,发达地区也会接收一些去他们那学习先进经验的,学完也是要回去交差的。所以,一个不算发达的地方,有几个挂职副县长,大概率来自上级机关或者学校企业。一般来说,来自上级机关的留下的意愿不会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来自学校企业的,往往待遇很高,级别上去了可是拿年薪的,一旦留在县里任职收入大降,工作压力大增,也不是很划算。但是,这部分人中,确实有人已经不太在乎金钱、不在乎老婆孩子两地分居,更在乎转换为公务员身份。所以,真正有意愿留下来的是这部分人,但是转换公务员身份之后,又是一番广阔的天地,兼具人脉和能力,更是任其翱翔了。
至于挂职干部一般咋选派、咋发展,在我看来,就挂职副县长来说,有可能是县里自己到处联系的,也有可能是市里甚至省里统一组织的。这里面年纪很轻,又成功留下来任职的,真的前途可期,但到底飞多高走多远谁也说不准,至少在县长这个层次上有不小的年龄学历优势。咱们的体制,越往上走,精英人才越多,年龄优势其实撑不了几年,很快就会被消磨掉了,归根结底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最后扯几句,关于硕士博士进体制的路径问题,我是觉得越是捷径越难走。因为那条路本来就不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比较好走的路就是人才引进,各级包括县级都能搞,竞争压力小得多,考试环节也轻松得多,唯一不足是只能解决事业编制。当然,事业编制也不是不能转为行政编制,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