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深入分析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耕地是实现粮食安全的载体,种子是实现粮食安全的“芯片”,种源安全连着粮食安全,种业发展关系千家万户吃饭大事,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说到底就是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走出更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就需要我们做强种业“芯片”,既能丰富种子的品种,也能提升种子应对自然环境的能力,才能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孕育出新希望,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对策措施
注重种业人才培育,释放种业人才的“人才池”效应。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做强种业“芯片”,首先就要注重种业人才培养,既要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用好“揭榜挂帅”,聚集更多专业人才,也要立足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加大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更新种业人才知识库,培养更多高层次农业人才。同时,注重种业人才培育,不能忽视“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形成高层次人才的“人才池”效应,为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弘扬科学家精神,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难题。“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要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金量”,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突破更多种子创新“卡脖子”难题。海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每年冬春季节,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技术员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育种、制种。要把“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求推动落实,就需要我们在种业发展中不断进步,要把科学家精神转变为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做强种业“芯片”,增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底气。
创新种业攻坚模式,打好种业“翻身仗”。“团结就是力量”,做强种业“芯片”,实现种业的新突破、新发展,离不开联合攻关。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的公共科研平台,告别了曾经各个科研机构、高校的“各自为战”,创新种业攻坚模式,让种业人才能够携起手来,一起攻克种业难题,凝聚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前进的“一小步”,是现代化农业前进的“一大步”,一粒种子的“突破”,将实现万粒种子的“丰收”,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结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种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说到底是在“三农”工作上要有新突破,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育种、制种基地,携手同心,着力破除瓶颈卡点,丰富种子品种,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筑牢“大国粮仓”,让“中国饭碗”盛满优质“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