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近日据媒体报道,因客户未能及时还清消费贷款,一家金融公司用侮辱性的词汇描述该客户职业信息,并上传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出现在个人征信报告上。这则“奇闻”冲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质疑与担忧。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作答】
尊敬的各位考官,下面我谈谈对这一题的看法。
(表明观点)
侮辱人格的征信信息如此“权威发布”,让人不禁疑惑。这些疑问背后是人们对个人征信报告安全性的忧虑,是对相关机构发布信息的专业性、规范性、权威性的期待。
(原因分析)
人们对征信的担忧有现实原因:越来越多的行为约束与征信捆绑,个人信用留下“污点”,贷款、买房甚至出行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征信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等各个环节必须足够严格、规范,才能让公众信服、敬畏。加之,新版征信报告内的不良记录会保留五年,对错误信息的更改审核严格、修改难度大,而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当填报却能随意上报、畅通无阻。如此宽严失当,不免让网友惊慌。
(对策措施)
征信报告想让人信服,需要用法律护航。法律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此前一些金融公司催收账款的卑劣手段饱受诟病,这是这次涉事公司在个人征信报告上“信手涂鸦”,突破了道德底线,也触及了法律红线。因此,商账催收也要守法,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可以诉诸法律渠道,滥用旁门左道涉嫌违法的涉事公司,也可以列入失信黑名单。
征信报告想让人信服,需要补上监管漏洞。征信报告是公民的“经济身份证”,这份报告包含重要的个人信息。征信体系应该开放,但开放不是放任。因此,要完善机制,堵上审核环节存在着的责任缺失和管理漏洞,杜绝某些步骤潜藏不法行为和灰色链条,杜绝任意填写上报便审核通过并发布在权威数据库内行为的出现。
征信报告想让人信服,需要强化源头采集。个人征信准确权威,才能呵护社会诚信、保障社会运行安全。因此,在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环节务求谨慎。信息提供者作为征信体系中的信息源头,其直接影响信用主体的信用权益。信息提供者必须切实承担相关责任,确保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结提升)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在反思和整治信息源头恶意填报不实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征信信息被滥用。只有征信更守信,杜绝不良、不实、不当的信息数据采用,才能不违背信用惩戒的初衷,进而建设我们的信用中国。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目的理解,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