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公文是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功。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公文呢?笔者总的体会是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指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文风总要求,对好公文的标准要反复体悟直至谙熟于心;“行”是指平时要对照好公文的标准勤学苦练,起文时要认真负责,审稿人更要严格把关。公文的主旨要鲜明、内容要精准、语言要生动。对这些标准,真正做到“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真正做到细照笃行、知行合一。
主旨要鲜明。公文的基本属性是实用性,主旨越是鲜明突出、观点越是清楚明确越好。古人说:“意犹帅也。”这个“意”就是主旨和观点,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详略以及整个结构安排。在动笔前,首先就要把公文的主旨和观点理清楚、搞明白,鼓励什么遏制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十分鲜明;想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什么要求,部署什么任务,要明白无疑。审稿人在审改一篇公文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这篇公文是不是主旨鲜明正确,主要观点是不是符合上情和下情。这就要求公文起草者和审稿人必须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公文内容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心中始终装着父老乡亲、装着党的金融事业、装着客户和基层同志,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接地气,把具体情况真正搞清楚;必须刻苦钻研银行业务,真正成为本领域“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起草的公文主旨鲜明、观点正确。
内容要精准。内容精准是一篇公文的基本要求。古人云:“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说的就是公文语言必须要精炼准确,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整体内容要短小精悍。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公文时,选词要确切,对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要有准确的理解;信息要准确,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标点符号等要做到毫厘不差;语法要规范,约定俗成的地方要使用标准用语;判断要合理,各种判断要严格遵守推理逻辑;内容要紧凑,公文开头、中间、结尾之间以及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一定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是起草人和审稿人必须要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科学理性的思维逻辑、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其次,不能有眼高手低或者急于求成的心态。如果我们不下一番苦功夫,就想写出好公文恐怕是不现实的。我们平时可以找来一些优秀范文,多拜读多体会,对它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深入地探究一番,假以时日相信必有所得。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不同类型的公文使用场合、体例格式、组成要素、语言风格的具体区别要反复比较学习、多多分析体会,确保了然于胸、规范使用。
语言要生动。生动的语言能够提升公文的魅力,增强公文的感染力,更好地达到写公文目的。毛主席曾说:“如果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那么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喜欢听。”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公文、改公文时,在确保语言准确精炼的基础上,应力求语言生动活泼新颖大气,尤其是在讲话稿、调研报告等公文起草上更应如此。我们可以从基础做起,拾阶而上。第一步,要学会讲短话。句子长了,既难看又难读,也就说不上生动活泼、吸引人了。“执简驭繁是谓文”,这是我们起草公文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要大力提倡的文风。第二步,要学会讲有节奏的话。在语言组织上要多用对仗和排比,在内容阐述上要有简单明了的结构关系,这样能够使公文语言表达显得更加有层次、更加有力量。第三步,要学会讲形象通俗的话。要妙用诗词典故比喻警句,善用大众语流行语,特别是要活用多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来阐述观点,让公文更加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