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央遴选网 > 省市遴选 > 热点精讲 > 【中央】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央】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2-09-15| 来源:北辰遴选·相宜老师

一、热点链接

2022年8月24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度解读

★我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局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推出消费惠民、提高消费便捷程度、丰富产品供给、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硬核举措,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2021年1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就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作出部署。2022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站在新的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都对文化和旅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十分关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健全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等,积极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伟大征程》《奋斗吧 中华儿女》《我们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艺演出成功举办,唱响时代主旋律,描绘新时代壮美篇章。加大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力度,发挥各类文艺评奖和展演展览活动引领作用,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推动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破屏出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歌剧《沂蒙山》、话剧《谷文昌》等文艺作品广受好评,努力向“艺术高峰”不断迈进。

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先后出台,有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构建从国家到村(社区)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戏曲进乡村”等惠民项目深入实施,“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对味”。

三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创意、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遭受严重冲击,我们努力助企纾困出实招,企业积极自救不“躺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提振信心,企稳向好。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资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2项,位列世界第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果丰硕,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新时尚。

五是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配合元首外交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93个国家派驻文化和旅游机构,与157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和旅游合作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日益完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千帆出海,出口快速增长。文化和旅游年(节)以及“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有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深耕厚植,持续开展“艺海流金”“情系中华”等品牌活动,凝心聚力、增进认同。

★旅游业发展的新特色、新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旅游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一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不断凸显。创新推出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一批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创意下乡”工作,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感受田园风光、温暖乡愁的好方式,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新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据测算,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量已超过30亿人次。湖南十八洞村、贵州遵义花茂村…等一批贫困乡村通过开展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就业增收,浙江的余村、安徽西递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二是红色旅游。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从100处扩展至300处,形成了全面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成就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广袤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正在转化成为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成为广大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的有效载体,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近年,红色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超过11%,2019年达到14.1亿人次。

三是休闲度假旅游。主动适应游客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2012年的144家增加到2021年的306家,中高等级景区比例大幅提升。创新推出671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00多家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滑雪度假等各种类型的休闲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

★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域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等系列举措,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市场主体加快转型升级,市场体系更加繁荣有序。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审批、涉外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等下放至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将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试验区投资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权限由省级下放到自贸试验区,方便企业就近办理相关手续,取消了临时导游证核发等一批行政审批项目。

二是全面优化审批服务。取消外商投资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的限制。在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内,对旅行社设立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对美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等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不超过13个工作日;简化跨地区巡演审批程序,切实为企业减负。建成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全部准入管理业务网上审批。

三是建立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等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出台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政策,发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不合理低价游”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等,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针对在线旅游经营服务、旅游民宿、在线演出、剧本娱乐等新业态,出台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等政策,划出红线底线,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363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亿元,占同期GDP比重分别达到4.50%、4.56%。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二是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产业融合激发消费潜力。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广泛应用。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大鱼海棠》《舞上春》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建设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正可谓“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

三是产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成效显著。产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出入境旅游取得大幅跨越。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更多优质文化和旅游企业走出国门。

四是助企纾困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助力行业应对疫情影响。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及系列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政策,同时持续推动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纾困政策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落细落实,增强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获得感。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动态调整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开放政策,并将跨省团队旅游“熔断”区域进一步精准到县域,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恢复。今年下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市场呈现出积极复苏态势。文旅企业的韧性、文旅人的拼劲得到了充分彰显。

★文物保护利用情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央有力领导、部门协同推进,各地积极作为,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全国文物系统砥砺奋进,文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是文物保护意识持续深化,服务大局成效明显。“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作出整体谋划,中央出台6份专门政策文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次列入国家专项发展规划,27个省级人民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状况有力改善。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公布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国保、省保、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增加115%、58%、88%,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传统村落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预防性保护、系统保护积极推进,数以万计的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文物安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打击文物犯罪、查处法人违法、整治火灾隐患取得重要成果,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三是文物博物馆改革持续推进,影响力大幅提升。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免费开放率91%,年度举办展览增长144%、接待观众数量增加119%,“大美亚西亚”“唐宋八大家”“万年永宝”“何以中国”等展览成为社会文化热点。《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古韵新声》等电视节目引爆大屏小屏,参观博物馆成为社会新风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助力脱贫攻坚、老区振兴、四史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建成开放。支持引导民间收藏文物,优化文物进出境监管和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中外联合考古渐成规模,跨国文物保护合作扎实开展,文物进出境展览异彩纷呈,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亮点频现,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四是文物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新修订《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各地出台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113项文物保护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文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等技术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文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文物考古机构普遍加强,考古野外津贴将有明显提高。

★文艺创作方面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健全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机制,引导文艺院团创新经营方式、开拓演出市场,努力推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一是优秀作品竞相涌现,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滋养人民审美观价值观。立足当代中国文艺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推出了一批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艺术精品。除了《伟大征程》等重大文艺演出之外,还推出了一系列优秀剧目,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遍”全国,已经演出414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卷”爆火,短短一年就演出147场,还有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话剧《谷文昌》《柳青》、京剧《红军故事》、彩调剧《新刘三姐》等一批优秀剧目广受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创作生产出一批蕴含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作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创新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散发出时代魅力。从昆曲《牡丹亭》的常演不衰,到粤剧《白蛇传》的跨界出新,再到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渐入佳境,越来越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艺术作品,成为时代潮流和精品“爆款”,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具深度、更具潜力。

三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努力开创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生动局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建立剧目纷呈多彩、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文艺院团走市场、多演出,2021年对400家艺术院团进行抽样统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共演出6万余场,收入近50亿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常态化,让艺术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比如,推出的“文艺中国2022新春特别节目”,通过“文旅之声”“文艺中国”等平台传播,广受社会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情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一是非遗成为赓续文化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非遗纪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增强。

二是非遗成为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各地在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更为浓厚。“二十四节气”在北京冬奥会舞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56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下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尊重,非遗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和纽带。

三是非遗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发展,传统工艺产品的品类日益丰富,品质显著提升,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新的广泛应用。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促进脱贫攻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家风家训、乡规村约相关的非遗项目为培育良好的民风习俗、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非遗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我国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蒙古族长调民歌”“送王船”等联合申报的项目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等项目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下一步,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的重要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上持续发力,重点是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为重点,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推动颁布实施了“两法一标准”,“两法”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一标准”是指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同时还推动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标准,333个地级市、2846个县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目录,同时还颁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一系列的法律、标准、政策,确保了我们能够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二是设施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来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发展。十年前,主要是依靠6000多个文化馆、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体系,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了9.5万个分馆和服务点在内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另一方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动了像“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这些文化设施和场所都是建设在老百姓的身边、建在家门口,够得着、用得上,大大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三是文化活动更加丰富。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文化生活、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根据这些需求,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形成了像乡村“村晚”、大家唱、广场舞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参加人数不断创新高。现在,群众参加文化活动不仅仅愿意当观众,还愿意当演员,还愿意成为创作者,群众成为文化的真正主体。积极推动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群众文化团队的数字已经超过了45万个,比2012年增长了50%。

四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通过标准化和文化惠民工程,把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基层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发生了跨越式发展。累计向基层选派文化工作者人才16.9万人,为基层文化单位培养人员超过了1.5万人。在农村,看戏仍然是受到广泛欢迎的项目,近些年在推动“戏曲进乡村”项目,现在每年为中西部地区的1.3万个乡镇配送7.8万场戏曲演出。推动实施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大量的优质数字资源到了基层。

下一步,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好基础。

★文物考古工作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取得新发现,边疆考古、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涉外考古快速发展,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为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一是深化考古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等学术研究,科学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加强多学科协同,加快文物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推动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

三是优化阐释传播。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文物、古迹、遗址等研究阐释,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推介,与有关媒体联合制播“寻古中国”等电视节目,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创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如何推动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动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在解放思想中放大发展格局。要明晰战略定位,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抢抓乡村振兴、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对接高速、高铁、航空加强旅游设施、旅游要素、旅游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因地制宜构建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康养、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要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好当前与长远、质量与效益、保护与利用、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要强化政策支撑,精准研判消费升级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新走势,研究制定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推出“高频次、低密度、短距离、低单价”的旅游模式,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做好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落地服务,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推动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贵在融合发展中提高供给质量。要推进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舍得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战略投资者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文旅投资集团、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立足现代旅游消费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推出一批定制化精品线路和项目,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创作一批反映民族文化、群众生活、乡土气息的高品质文创产品和演艺节目,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和民族符号打造独特核心文化IP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和创意文旅品牌建设。要延伸产业链条,深入开展“旅游+”“+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资源性融合、生产性融合、服务性融合,加快推进5G环境下旅游产品链、消费链、创新链、企业链、人才链建设,着力打造要素全、品质优、特色强、配套好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全链条产品和全方位服务。要创新业态产品,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后疫情时期人们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变化,精心打造“本地游”“周边游”“乡村游”等短途游,推出公园打卡、果蔬采摘、近郊露营等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等新场景,依托智慧旅游平台实现预约出游、在线支付、电子导游,因地制宜开发更多夜间文化旅游娱乐和消费项目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经济新增长点和增长极。要赓续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通过“艺术+科技”形式擦亮红色文旅名片,把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传承下去。

第三,推动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在守正创新中优化服务管理。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综合监管机制、项目论证会审机制等制度和机制,促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调联动,聚焦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推进文化旅游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引各领域优质资源要素向文化旅游发展领域合理流动、高效配置。要完善标准体系,按照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手法推动文化旅游规划编制、配套建设、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吸纳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升文化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智慧化水平,制定星级民宿、星级酒店、金牌导游等评价标准推进文旅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取得新突破。要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政策创新、金融创新、服务创新科学应对疫情对文化旅游的影响,帮助文旅企业和文旅创客纾困解难减负增效,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文化旅游同步发展,借力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拓展文旅营销新模式,高标准建立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实战应用

例题1:今天旅游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刚性需求,是广受百姓青睐的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十四五”期间应该如何进一步丰富旅游优质产品供给。要求:全面准确,措施合理,逻辑清晰,4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努力解决旅游产品“好不好、满意不满意”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优化布局,提供游客出行新选择。支持各地建设一批山岳、海岛、湿地、冰雪、草原、沙漠、湖泊、温泉、康养等旅游目的地。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二是树立精品,打造品质旅游新标杆。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范发展乡村旅游。三是顺应趋势,满足城市休闲新需求。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为群众提供旅游休闲新空间。四是促进合作,共筑创新发展新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五是筑牢基础,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充分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切实为旅游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和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例题2:为认真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会议和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精神,银川市拟制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结合给定材料,请你补充实施方案“三、保障措施”部分内容。要求:全面准确,格式规范,逻辑清晰,8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银川市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切实加强创建工作协调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推进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制定方案,细化目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彰显特色,突出重点,研究制定本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抓好组织落实。

(三)加大政策支持。制订出台银川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建立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措施体系。文化旅游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全力保障土地供给。市、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上下联动,确保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银川市财政要统筹上级及本级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强化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银川市文化旅游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文化旅游项目资金,做好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部署、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四)强化人才支撑。将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对全域旅游专业人才、产业人才、实用人才培养,打造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与区内外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基地。引进高端旅游研究、规划、管理、经营人才,成立银川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智库,聘用国内外专家作为银川市文化旅游发展顾问。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县(市)区年度效能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加强工作督查,对落实不力、工作不到位的及时通报。


四、高分框架

★讲话稿框架

在全县“五一”小长假旅游工作会上的讲话

一、客观冷静,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状

抱歉哦,本篇为vip章节,需要本站VIP会员才可以继续阅读哦~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