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4年11月6日,“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陈吉宁指出,要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刻领悟人民城市理念,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增进对群众的真挚感情,永葆赤诚为民的初心,树牢为民造福的政绩观,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二、深度解读
(一)国家层面最新部署
★总书记关于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论述
1.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城市管理和服务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离不开城市管理和服务。
——2015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2019年11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2021年7月,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讲话
2.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要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2023年11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你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2024年11月,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回信
3.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023年11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2024年4月,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的讲话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4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2024年11月4日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
总书记指出,你们结合亲身经历,向市民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你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2019年11月,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之后多次对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老杨树宣讲汇”由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杨浦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主要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人民城市理念等宣讲活动。近日,该团队全体同志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开展宣讲的情况,表达继续发挥党员作用、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二)上海层面落实情况
总书记对上海人民满怀深情,对上海这座城市寄予厚望,要求上海牢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勉励全市党员干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五年来,上海牢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以贯之、攻坚突破、接力推进,以滚动实施“民心工程”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一系列实际行动,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
1.着力解决群众宜居安居问题。总书记一直牵挂上海群众的居住问题,指示“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上海以“决战决胜”的决心,以“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韧劲,打好攻坚战。到2022年7月,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历史性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市民多年的民生难题。通过持续发力,累计解决11.7万户群众“拎马桶”问题;创新群众能接受、市场有动力、财政可承受的模式,加快零星旧改和不成套旧住房改造,累计分别完成20万平方米、110万平方米;实施城中村整体改造,累计启动34个。面向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累计建设筹措超过50万套。其中,对快递外卖、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城市运行一线保障人员,建设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解决“一张床”需求,累计提供4.1万张,还将扩容提质,努力实现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2.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上海围绕兜底线、促普惠、提品质,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完善供给,努力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聚焦“一老一小”,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和居家养老,推进普惠性托育服务,累计加装电梯9773台,解决老年人下楼不便的问题,为2.9万户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照护床位6000张;全市普惠性托育机构比例提高到70%,为职工家庭提供幼儿照看的社区“宝宝屋”实现全市216个街镇(乡)全覆盖。深化分级分类诊疗,推动36家大医院50%的专家号源下沉基层,社区医院门诊量占常住居民门诊总量上升到38.9%。针对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推动人才紧缺岗位清单动态更新发布,扩大新技术、新业态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加大对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规模化持证培训力度,获评高级职称的人员五年月平均工资收入提高了45%。顺应群众对更多公共空间、更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生态空间规模增至1200公顷,建设“千座公园”达832座,六成以上全天候开放,111家企事业单位开放附属绿地。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累计建成1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推动3.4万户农民入住新居。
3.着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嘱咐上海“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上海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不断畅通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建成36个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个人大代表“家站点”、1280多个政协委员“站室点”、110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累计收到群众建议35万件。更好回应群众诉求,打造“12345”市民服务热线总客服,推动“有诉必应、接诉即办”,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每年受理900多万件,五年解决群众诉求4000多万个。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的难题,确定和推进每轮民心工程、每年民生实事项目、每个城市更新项目、每个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坚持从群众中来、由群众去定、让群众来评,不断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4.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总书记强调,超大城市治理“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上海制定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精心绘好超大城市治理的“工笔画”。聚焦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关键小事”,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市民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比例达到97%。持续推动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两张网”迭代升级,“一网统管”基本建成城市“时空底图”和“随申码”系统,推出国内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接入82个部门单位、1515个应用,有效提高了对各类风险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的能力;“一网通办”个人实名用户、法人用户累计分别达到8367.96万人、380万户,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50个、“免申即享”服务事项358个,开通长三角跨省通办服务173项。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网站和APP适老化改造,提供“一键式”就医、订车等服务,让所有市民享受到数字化便利。着力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厂站网”一体化建设和运维,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合杆整治,消除城市上空“蛛网”,累计完成900多公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由基层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累计排查纠纷175万起,80%以上就地化解。持续深化电动车、燃气、仓储等风险隐患综合治理,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下降70%以上。
5.着力激发人民城市的精神力量。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亲自为上海概括提炼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一直激励着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砥砺奋进。上海努力打造***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坚定文化自信,守牢文化阵地,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全市612处红色资源、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开放一批红色场馆,推出一批红色作品,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大寻访,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以可视可感可参与的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行动为抓手,广泛动员群众把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600万,经常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有100万人,市民群众守望相助、自律互助、热忱奉献蔚然成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发布252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建成100家演艺新空间,实现市民夜校16个区全覆盖。以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守护城市文脉,编制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指南,发挥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的作用,推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6.着力建设时刻情系群众的干部队伍。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上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进为民的感情,提高服务的本领。面向流动党员,积极创新基层党建覆盖新模式,推动城运网格、警务网格和区域化党建等“多格合一”,创设街区党支部,加快对街面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和新就业群体组织体系的全覆盖,建立街区党组织772个。面向群众,践行“四下基层”,组织干部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常态化大走访,走进573万户家庭,解决群众身边问题3万多个。面向基层,持续推进减负增能,将证明、系统、考核、标牌分别压减94%、61%、76%、83%,用好“同上一堂党课”“社区治理学院”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优质培训资源同质等效的供给,培训党员骨干近百万,将实施推进全覆盖,更好为党员骨干赋能增能。
(三)上海层面最新部署
★2024年1月24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进一步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绣花功夫精细治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1.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加强更新成本管控、资源统筹,完善“三师”负责制、规划土地、标准规范、财税金融等更新政策。大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等城市更新项目。
2.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化落实基层减负增能措施,优化基层队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基层共建共治平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强信访事项上门办理、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3.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加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动4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共享。完成13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提升改造苏州河中心城区沿岸、内环高架路沿线景观灯光,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道路积水点改造。
4.筑牢城市安全底线。聚焦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特种设备、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扎实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建设150个社区微型消防站,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储备物资保障,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024年8月20日《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1.打造便捷温馨家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1)推进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深入实施“两旧一村”改造,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62万平方米,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30个以上,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升级美丽家园建设,完成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1.38万户,基本解决“拎马桶”问题;有序推动居民住宅二次加压调蓄供水设施移交接管,新增接管1.5亿平方米;强化物业服务行业监管,落实物业服务企业责任,实现物业投诉治理“削峰斩尾强基”。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型街镇5个,创建国家级完整社区5个、市级试点15个。(2)提升公共空间和交通服务品质。加强薄弱环节、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103处旧改征收基地沿街外墙“水泥封门”问题整治,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医院等区域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综合治理,巩固提升1400余条段内部道路和65个撤制镇域市容环境治理。建设美丽街区300个,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200公里,打造户外招牌特色道路(街区)180条,新建高标准保洁区域90个,完成慢行交通专项提升项目300个,建设慢行交通精品区域50个、精品道路300条。推动空间开放和功能融合,打造“一江一河”全龄友好滨水公共空间,完成12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附属空间和附属绿地,向社会新开放经保护修缮的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各50处。提升交通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地面公交配套服务占比达到90%;强化车辆投放、线路服务与实际需求精准匹配,每年投运中小车型公交车200辆。(3)加快乡村品质升级。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38个。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300公里;加强村内路桥整治,基本消灭C级局部较差村路,完善临河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立村桥结构安全定期检测机制。形成20个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样本。(4)开展“马路拉链”和道路修复整治。系统整治“马路拉链”,建立“一路发起、多路协同”掘路机制,推进管线工程统筹实施。完善掘路修复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修复后竣工验收要求。道路技术状况指标优良率达到70%,在建建设工地周边道路路况全面达到合格以上水平。(5)开展违法建筑专项整治。每年拆除存量违法建筑500万平方米以上,存在突出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彻底清零。对低效用地、“两旧一村”等区域内的违法建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结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关投诉,依法快速拆除新建、在建违法建筑。(6)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成120处邮政网点、273处银行营业网点无障碍坡道改造。更新投运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1200辆。推动完成一批高频事项“线上办”无障碍改造提升。积极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县)。(7)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优秀实践区。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区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五个新城和各区特色片区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管理精细化优秀实践区。
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城市建设。(1)强化建筑垃圾治理。完善建筑垃圾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提升消纳处置能力,加大数据赋能,强化源头工地、运输作业、末端处置全链条监管。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75%,到2026年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2)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规模化推进新建公共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新建居住建筑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比例超过5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00万平方米。(3)推动河湖品质提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左右。实施河道整治480公里,畅通蓝网主脉络,推动水系、湿地、林地融合发展。按计划完成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建设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每年选树2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4)加快公园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新增各类城乡公园360座,建设衔接区域、串联城乡、覆盖社区的绿道500公里。建成绿化特色道路30条。(5)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蓝绿融合生态空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海绵城市样板工程300个,海绵城市建成区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8%。
3.开展重点隐患整治,完善安全管理体系。(1)集中开展安全隐患突出区域场所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城乡结合区域、“九小场所”和多业态、多产权、多主体混合经营场所等重点区域场所安全隐患排摸,分类分批整治。(2)推进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改造地下老旧市政燃气管道400公里、街坊燃气管道1500公里,更新老旧居民住宅燃气立管30万户。完成2.9万户居民用户和2.4万户非居民用户瓶装液化石油气替代改造。(3)持续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违法违规装修改建、损坏房屋承重结构、擅自改变房屋用途和使用性质、房屋高空坠物安全隐患、自建房安全隐患等专项整治行动。初步建立数字体检、专项体检和周期性体检相结合的房屋体检制度。对3万台投入使用满15年的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评估。(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加强对供排水、供气、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风险评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协同处置。实施合流污水一期干线修复工程,落实老旧供水管网改造600公里。加快污水管道渗漏和错接问题整治,落实管道错接即知即改,2024年底前完成3级及以上结构病害管道修复。(5)优化交通安全管理。加强危险货物运输、轨道交通运营等领域安全管理。完善城市道路安全设施,实现中心城区车行信号灯故障自动监测设备和信号控制路口路段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SCATS)控制全覆盖。(6)加强施工工地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工地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全覆盖。将限额以上工程严格纳入建设管理程序。对限额以下工程落实属地安全监管责任,建立登记备案和安全告知承诺制度,完善日常巡查和专业检查联动机制,推动全量纳管。(7)强化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完成全市4万余处地下空间信息普查。加强地下空间日常巡查检查,实现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地下空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覆盖。(8)深化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推进电动自行车“充、停、改”问题专项整治,全市充换电柜总量达到2万个,提升违规入室停放和充电行为技防水平,打击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拼装行为。强化源头治理,完善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改装、停放、充电、使用、报废、回收等全环节监管机制。
4.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1)强化综合监测预警。完善分类监测、分级预警、信息报送等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冻雨、洪涝等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互联互通。开展城市运行系统性风险会商研判,推动形成“综合+专业+行业”的多灾种和灾害链风险研判体系。(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重点优化大客流、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应急预案和响应流程。修编各级应急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同联动的应急预案体系。(3)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强化防汛抢险、能源保障等领域专业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升级防灾减灾救灾装备。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5.夯实数字治理基础,强化场景实战应用。(1)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事项涵盖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管理范围覆盖全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治理网。加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聚焦公共安全隐患类事项,有序拓展管理内容。加强基层网格力量配置,完善联勤联动工作机制。(2)加强应用场景建设。结合城市运行和企业、市民反映的高频急难问题,发掘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完成基层赋能平台应用场景、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相关场景等100个场景开发与迭代升级,扩大成熟场景覆盖面,提升应用频率。(3)建设完善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设施。鼓励智慧杆塔发展,建设综合杆1万根。新建智能快件箱6000组,累计新增物联网数据卡用户数超过2000万个。初步建立“AI+一网统管”智能中枢平台,科学调度、共建共享多模态算法算力资源。
6.完善城市治理制度,加强工作系统支撑。(1)做实做细城市体检。划细体检单元,从住房到小区(社区)、街镇、城区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完成200个以上小区(社区)体检,基本实现街镇体检全覆盖。将体检发现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系统推进“城市病”治理。(2)强化投入保障。结合市、区财政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资金保障力度。加强资金绩效分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以城市管理精细化项目为重要依据,加强城市维护资金统筹安排。(3)强化城市管理执法支撑。动态调整街镇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深化“城管进社区”。强化管执联动和部门协作,推动行刑衔接。推进一批城市管理领域法规规章立改废释。(4)加强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完成《城市容貌规范》《口袋公园设计标准》等30部城市管理标准新编和修订。完善城市管理标准定额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标准落地实施。(5)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加大停车难、群租治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噪音扬尘扰民等民生短板问题处置工作力度。完善社区规划师制度。做好商家自治联盟等优秀自律组织培育孵化和典型选树。深化“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广泛利用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拓展市民参与途径。
★2024年8月21日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部署会议
会议指出,上海自2018年开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重要指示精神,接续实施了两轮行动计划,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城市环境品质、韧性安全水平、“数治”能级与多元共治模式四个“提升”,但重点领域的短板问题和突出瓶颈依然存在,还需要通过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压茬推进问题解决。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点工作,抓好民生工程,抓好城市运行的“里子”工程,抓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抓好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难点问题治理,特别是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些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要坚持数字赋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基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能力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激发昂扬斗志,更加深入、主动、系统、精细抓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11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陈吉宁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认识,在聚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力气,以更加有力的行动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
会议指出,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瓶颈难题,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推动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会议指出,要更加自觉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动员全市人民共建和谐美丽家园、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以深入实施“民心工程”为抓手,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强化系统思维、科技赋能、法治保障,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建好用好管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系统,更好实现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的难题。以城市精神品格为引领,用红色文化感召人心、滋养人心,高质量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发挥好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动员更多市民踊跃投身文明创建、环境治理、平安建设、社会公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惠及群众,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会议指出,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抓好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强大物质基础。要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和强化“四大功能”迈出新步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人们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每个人获得施展才干的舞台、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