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2月9日,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做好2022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稳定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供给为目标,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为抓手,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实施“三农”工作八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确保农牧业稳产保供、农牧民稳步增收、农牧区稳定和谐。
二、深度解读
★文件背景
2021年,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一优两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力谋划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农牧业农牧区经济呈现稳中有增、稳中提质、稳中向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做好2022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稳定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供给为目标,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为抓手,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实施“三农”工作八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确保农牧业稳产保供、农牧民稳步增收、农牧区稳定和谐。
★重要表述
(一)2022年青海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统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乡村实用人才,支持返乡创业,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有序推进“燃气下乡”,继续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围绕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延续历史文脉,努力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二)青海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培育产业融合示范县、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村一品”示范乡村。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种养、手工艺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促进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持续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全面推进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优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联盟,培育花海旅游、蔬果采摘、草原观光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特色旅游线路,推进农家乐“三改一整”工程,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游牧行、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
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整县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牧民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建立省、市(州)、县三级农牧民培育信息化平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牧民5万人。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建设,培养农村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广泛开展科技进乡村行动,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鼓励“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乡村振兴人才”等人才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建立农牧业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库。建设农牧区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青年等参与农村科技创新。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持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移风易俗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村镇,健全行政村“一约四会”制度,构建新时代社会公序良俗。实施乡村文脉保护传承行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历史风貌,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振兴,唤醒乡村文化记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节日民俗活动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建立健全农牧民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牧区自办文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基层倾斜,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60%、文明乡镇占比达到75%。
建设高原美丽乡村样板。持续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提高村庄整体建设品质,打造高原美丽乡村升级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把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区域中心。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县城排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推动农牧民集聚区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推进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向农牧区延伸,建设农牧区中小型规模垃圾填埋场、中转站和收集站。启动“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四边”绿化,打造“河湟民宿”“绿洲庄园”“环湖牧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和乡村建筑,健全农牧区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培育农村“绿色细胞”,开展“绿色家庭”示范户评比。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改善农牧民住房21万户。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完善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监管等制度。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的合作共赢模式,依法合规开展农村各类资产抵押融资。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完善农牧区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完成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牧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支持农牧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率先在城市群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新时代高品质农牧民生活服务圈。
★重要意义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在城乡表现得最为明显;发展不充分,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年度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划,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最终目标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繁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关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可以说,乡村经济与国家的宏观经济一荣俱荣。
★对策措施
(一)确保粮食安全
1.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在107万吨以上。
2.强化耕地保护和建设。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831万亩耕地红线。
3.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制定出台青海省高原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提升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水平。
4.提升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水平。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化农机装备和果蔬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农机具装备推广应用,逐步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5.统筹做好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调控。健全农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各部门监测数据共享,强化农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
6.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等粮食生产补助激励机制,加大对粮油生产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7.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保持现有政策总体平稳,抓好“1+5+7+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落地落实。强化监测帮扶责任,持续落实好“2411”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精准锁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牧户纳入监测帮扶范围。
8.促进脱贫人口就业。把就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的关键,一手抓产业、一手抓就业。健全完善市(州)、县、乡、村就业培训体系,统筹各类培训资源,推广订单式、点菜式、带薪在岗式、“通用语言+技能”等培训模式,加强脱贫群众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
9.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健全集中搬迁村(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搬迁群众地域归属感和融入感。在有条件的集中搬迁安置区建设帮扶车间和产业园,鼓励易地搬迁群众在经营现有土地、草场增收的基础上,就地就近参与二三产业,实现多元增收。
10.强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苏青协作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深度,持续推进产业、就业、消费等重点领域协作,深化县区、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推动联席会议、高层互访、考核评价、项目资金管理等相关制度机制落实。
(三)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11.着力改善农牧业绿色生产环境。深入实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大污染源头防控力度,强化空气、土壤、水质环境监测评估,严格规范标准,提升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全面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12.持续提升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能力。压实“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稳定生猪生产,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牦牛藏羊生产基地。
13.健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体系。实施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行动,开展“链长制”试点,着力推进绿色有机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14.强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着力打造一批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加快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四)创新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15.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树立乡村振兴为农牧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牧民而建的理念,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牧民参与,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16.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牧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无害化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建设卫生旱厕。
17.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和山洪沟治理,提高农牧区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和自来水普及率。全面提升农牧区电网供电水平,加快偏远地区电网延伸和覆盖。
18.统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加大统筹城乡整合发展力度,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社会事业向农牧区覆盖。
19.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农畜产品监测预警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及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
(五)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20.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先进支部巩固提高、中间支部提升晋级、后进支部整顿转化,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
21.强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组织农牧区党员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维护农牧区平安和谐稳定。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实施乡村“雪亮工程”,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
★要素保障
强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把农牧业农牧区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及省级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牧业农牧区倾斜,重点用于改善农牧区民生事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牧业农牧区的比例。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现代农牧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创新完善财政支农补助方式,积极推进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补助方式,激活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提升效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农牧区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金融机构网点向乡村延伸,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农牧业、循环农牧业、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农项目融资。推进农牧业政策性保险提标增品扩面。鼓励农牧业信贷担保机构做大信贷担保规模。深入开展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牧业农牧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强化人才保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牧民培育计划,重点抓好致富带头人和有技能的农牧民、农村工匠培育。落实人才返乡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农牧区外出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在外企业家等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继续实施千名大学生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行动。制定“三农”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把农村牧区一线锻炼作为培养、提拔重用干部的重要途径,持续面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定向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城乡互动、双向交流。从市(州)、县(市、区、行委)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农村牧区挂职锻炼。健全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等制度。支持和引导高校、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到乡村兼职或离岗领办企业。探索建立涉农专业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服务到户”新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聚集,培养一批永不走的工作队。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培训功能,加大涉农干部和农牧业人才培训力度。
强化机制保障。深化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和规范乡村发展用地政策。开展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牧区资产管理有效办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持续深化农牧区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供销综合改革,加快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创新发展新模式。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机制,完善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乡抓落实的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市(州)、县(市、区、行委)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对实绩突出的适当激励,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落实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联点制度。开展《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各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推进各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加强各级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加快建立协调一致、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
强化作风保障。持续整治“三农”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杜绝“一刀切”、简单化,尊重农牧业农牧区工作基本规律和基层创造,因地制宜确定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坚持稳扎稳打,防止急功近利,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强化重点工作定期调度、现场推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
★领导要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皆为可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与时俱进建立长效机制,让脱贫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好、脱贫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引领“三农”工作,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要筑牢坚强战斗堡垒,让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施展本领的重要舞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要提高站位强担当,心怀“国之大者”、把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继续下真功夫、硬功夫、实功夫,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统筹推进抓落实,保持思想不松、责任不变、力度不减,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特别是用心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和重大要求,着力在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务实推动,切实做到政策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要弘扬精神增动力,在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责任感紧迫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着力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实战应用
问题1:
近日,青海省印发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做好2022年工作。请你结合青海实际,请以“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题,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左右,35分。
【参考作答】
起步就是“冲刺”“接力”乡村振兴
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广大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当前,青海确定了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在39个乡镇、225个村启动乡村振兴试点。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党员干部要握紧“接力棒”,以起步就是“冲刺”的奋进姿态,奋力跑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加速度”。
强化用人导向,选好人岗相适的“接棒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进入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没有一批素质过硬的人才作引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行动上有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突出专业化用人导向,根据每名党员干部的专业特长,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要大力选拔使用那些在推进脱贫攻坚、统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让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强化素质提升,站稳履职尽责的“起跑线”。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是不可能把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干好的。进入新时代,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一味靠过去的经验和思维干,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干工作,往往是跟不上发展需要。为此,各级要根据岗位要求,坚持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并重,组织开展好干部培训,分层次、分类别举办专题研讨班、培训班等,按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快速提升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强化关心关爱,接好激励措施的“接力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员干部面临的全新课题,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要以扎实的举措强化关心关爱,保障好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党员干部的权益。在事关干部成长进步问题上,要设身处地铺路搭桥,打开干部成长进步的空间。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关爱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消除其后顾之忧,确保其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落实相关奖励和激励措施,使干部始终干劲十足。
强化示范引领,跑出担当作为的“加速度”。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标杆,引领着前进的方向。各级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中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要从先进典型身上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大力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作用,竖起一标杆,带动一大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办成办好民生实事,自觉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要激励广大干部时刻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担当作为握紧“接力棒”,跑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党的领导是“三农”发展的坚强政治保障,青海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根本原则,把“三农”工作牢牢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继续奋发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问题2: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切嘱托。请谈谈青海应如何推动生态振兴。600字左右,25分。
【参考作答】
面对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担当作为做先锋,以生态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青海新篇章。
一是擦亮绿色底色,让“优”生态成为发展“助推器”。要从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推动污染源头治理,通过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功能的目标,“擦亮”绿色底色,利于青海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优”生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二是着眼群众所需,让“惠”民生成为发展“稳定器”。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把党中央制定的关于改善民生的政策理论落实好。尤其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联结,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做大做强青海农牧区有机特色产业,形成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把生态和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提升农牧民的生活质量,让“惠”民生变成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都能品尝到高质量发展的“甜”。
融入创新保障,让“提”功能成为发展“倍增器”。要在新的征程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扬长避短,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通过立足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建设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让“提”功能激发出青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化为确保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
四、高分框架
★大作文框架:
起步就是“冲刺”“接力”乡村振兴
强化用人导向,选好人岗相适的“接棒手”。
强化素质提升,站稳履职尽责的“起跑线”。
强化关心关爱,接好激励措施的“接力棒”。
强化示范引领,跑出担当作为的“加速度”。
“引育用留”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之林”
广开门路“引人才”,为乡村振兴“架梯子”
精准施策“育人才”,为乡村振兴“铺路子”
因地制宜“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搭台子”
完善保障“留人才”,为乡村振兴“厚底子”
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把高质量乡村发展“竞争力”拼出来。
把高质量乡村建设“新面貌”拼出来。
把高质量乡村治理“好环境”拼出来。
“用心”栽好乡村振兴三棵“树”。
栽好乡村发展的“经济树”,“精心”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
栽好乡村建设的“生态树”,“悉心”描绘基础设施“新面貌”。
栽好乡村治理的“文明树”,“热心”焕发和谐有序“新气象”。
做好“六大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做好政策体系衔接,为乡村振兴把握建设导向。
做好区域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绘制发展蓝图。
做好产业发展衔接,为乡村振兴打造强劲引擎。
做好金融机制衔接,为乡村振兴夯实财政保障。
做好资源要素衔接,为乡村振兴注入核心动能。
做好基层党建衔接,为乡村振兴筑牢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