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7月9日,北京文旅生活季宣传推广活动在平谷区金海湖碧波岛正式启动。通过统筹全市暑期重点活动,推出“缅怀致敬红色游”“炫酷工业科技游”“长城古迹探寻游”“月光北京欢聚游”“访古探幽文博游”“绿荫戏水避暑游”“演艺之都沉浸游”“双奥文化体验游”八大系列主题活动。
二、深度解读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
更加突出首都发展。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高文化和旅游领域“四个服务”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繁荣兴盛新时代首都文化。
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趋势,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文旅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提高文化和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旅游降密和通州文化旅游区建设,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文化旅游圈。
更加突出开放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扩大文化和旅游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
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京郊生态、富民、服务与保障的复合带动功能,助力京郊农村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扩大文化和旅游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更加突出安全发展。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 牢牢掌握首都文化和旅游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首都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管理,筑牢首都文化和旅游安全防线。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发展2025年目标
到2025年,率先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服务保障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和重大国事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作用持续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突显。
首都文艺舞台更加繁荣。代表国家形象、首都水准的“艺术高峰” 作品不断涌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艺术展演活动精彩纷呈,艺术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增强。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建成国际一流、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旅游服务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智慧化。
首都文化金名片更加光彩夺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重大进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全面落实。
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北京从“大众文旅消费时代”率先进入到“品质文旅消费时代”趋势,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现代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化和旅游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产业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对首都经济贡献度显著提高。
文化和旅游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旅游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参与国际文化和旅游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入境游市场实现正向发展,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更加频繁。
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构建起“市场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网络坚韧稳固。
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副中心文化和旅游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鲜明、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京津冀文化旅游圈基本形成,北京市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新局面不断开创。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发展2035年目标
初步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首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成文化强国贡献重要力量,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首都古今荟萃、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一核一轴、四极四带、多板块”的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一核”指老城。统筹老城整体保护与中央政务功能提升,建设老城文化探访路,整体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水平,展示老城特色文化空间, 加强老城旅游要素管控与综合治理,适当降低旅游密度,降低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度集聚,提高文化创意、旅游演艺、国学研修等旅游休闲业态占比,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和设施环境,将老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文化旅游典范区。
“一轴”指中轴线。强化中轴线空间秩序和统领地位,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实施重点文物腾退利用,打造以文化旅游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的中轴线文化探访路。
“四极”指构建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首钢、奥林匹克中心区四大文化旅游增长极。东部建设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主体, 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为支撑的通州文化旅游区;南部依托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做大做强旅游会展产业;西部建设以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为特色的国际文化体育创意旅游区;北部依托奥林匹克中心区大力发展文旅体产业和会议会展业。
“四带”是指大运河文化旅游休闲带、长城文化旅游休闲带、西山永定河文化旅游休闲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进“大运河文化核心游憩体验带”建设,擦亮世界公认的国家文化符号。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打造国家级标志性工程,建设长城自然生态景观带。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地区和国际交往活动重要承载地,在京西南打造凸显北京文明之源、历史之根的文化旅游带。按照“体育+文化旅游”模式,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人民群众共享奥运红利,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内涵。
“多板块”指依托新城和生态涵养区的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建设服务市民休闲旅游的城市后花园。打造卢沟桥―宛平城红色旅游、京西文化景观区域(京西古道)、燕山文化景观(明十三陵、银山塔林、汤泉行宫等)、房山文化景观(房山文化线路)、通州运河、怀柔雁栖湖等休闲旅游板块。
★北京市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举措
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国家美术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家“文化重器”落户北京,建成一批面向世界的国家级文化展示平台。完成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北京市文化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城市副中心、城南地区、新首钢地区、重点站区等重要功能承载区,规划建设一批市级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推动西城琉璃厂艺术文化馆、海淀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丰台综合文化中心、门头沟文化中心、北京现代艺术馆、顺义新文化中心、昌平文化艺术中心、大兴文博综合馆、怀柔综合文化中心、密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城乡统筹和资源整合,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面积和服务达标,充分利用社区管理用房及腾退空间建设群众文化设施,提升城区 15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服务效能。补足郊区、偏远山区公共文化设施短板,逐步消除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盲区和盲点。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城市南部、西部等人口集聚区和设施薄弱地区倾斜,加快补齐城市副中心及回龙观、天通苑、方庄、望京、天宫院等人口密集的重点地区、大型居住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短板,进一步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力度,将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扶持对象,保障特殊群体享受同等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拓展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施“城市文化会客厅”项目,利用城市各类空间打造一批融互联网、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内容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进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大厅、公交站点、重点站区、公园绿地、街角、商业综合体、地下空间、产业园区、医疗机构、商业楼宇、银行设施及其公共空间相融合,建设一批融入城市生活场景的公共文化空间。加强央地合作,研究利用中央单位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公共文化资源空间。
★北京市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持续举办贯穿全年、覆盖全市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提升“周末场演出计划”、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北京农民艺术节”“百姓周末大舞台”“首都市民音乐厅”等公益演出活动影响力,打造城乡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引导艺术工作者与公共文化机构共同开展“结对子、种文化” 系列活动,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造血”功能。鼓励引导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进社区、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为属地“上班族”提供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社会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充分利用各类公共文化空间,提供读书看报、艺术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出台《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健全完善市区两级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坚持需求导向,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等线下线上一体配送体系,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增强街乡综合文化中心发展活力。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机制,合理调整开放时间,更好适应市民文化消费习惯。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鼓励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创新社会委托运营、民办公助等供给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强化过程监管, 对社会化运营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全过程绩效评估,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效专项行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发挥行业协会在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队伍作用,建立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三、实战应用
例题1: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朝阳区“艺术之城”建设,请结合给定材料,围绕提升朝阳区城市文化艺术品质提出工作建议。要求:内容全面,逻辑清晰,6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力量的优秀作品。落实“大戏看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工作方案,策划创作一批具有朝阳特色的原创剧目,推进原创主题音乐剧《红色电波》等排演工作,不断打造朝阳区“音乐剧之都”形象。依托“艺术朝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创文艺作品征集和展示活动,集中征集朝阳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催人奋进的朝阳故事,发掘培育精品力作。二是做强做大文化品牌,营造城市艺术氛围。聚焦全民健身,提升朝阳群众文艺团队水平,组织开展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街舞等群众性文艺品牌活动,创作一系列健康向上、情感丰富、贴近生活的街舞艺术作品,打造一批基础好、示范性强、充满活力的街舞队伍,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街舞特色文化娱乐新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青春活力和文化魅力,展现新时代朝阳新风貌新气象。整合区内文化品牌资源,挖掘艺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交合点,创新开展活动。三是创立文化艺术旅游节,提升城市艺术建设知名度。拓展兼具地域性、艺术性、原创性的专业门类艺术品牌活动,与国际艺术机构合作,打造朝阳国际文化艺术旅游节品牌。联合区域设计、新媒体等力量,打造“向上的生活”新媒体秀。引入社会资源,融入社会赞助、演展收入、营销收入等多元筹资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助推艺术节可持续发展。
例题2: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立长远、强功能、上台阶,把握“两区”建设机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建设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给定材料,请你为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提出目标。要求:条理清晰,全面准确,550字左右。
【参考作答】
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文创科技新高地、国际交流新窗口”。
一是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力争完成包含重点产业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交通、市政及生态环境配套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86亿元。智慧高效的交通体系基本构建,“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落地实施,公交中心站建设完成。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实现竣工。探索依托轨道微中心构建“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活力空间。道路和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二是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更加普惠均衡,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持续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优化布局,派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职住平衡更加优化,国际人才社区、商业配套及国际医院实现竣工。高品质蓝绿功能空间基本形成,城市景观大道、公共绿地、滨水体验带等项目持续打造,生态面积超过40%。
三是产业要素不断集聚。环球主题公园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一期项目持续完善,二期工程加快推进,辐射能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区产业链和发展生态更加完善,张家湾车辆段上盖商业娱乐综合体项目、首旅总部项目实现竣工,带动优质产业要素资源不断聚集,搭建起产业发展的“骨骼框架”。新增引进不少于30家优质企业。打造“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全力推进景区消费向全域消费、日间消费向全时消费、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文化底蕴深,高质量引领文旅融合新优势。
政策集成强,品质化构建文旅融合新生态。
文旅空间靓,场景化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品牌效应显,创新性引领文旅融合新范式。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着力推进理念融合。
着力推进职能融合。
着力推进产业融合。
着力推进市场融合。
着力推进服务融合。
着力推进文旅理念融合
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
树立以旅彰文的理念。
树立和合共生的理念。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促进业态融合。
促进产品融合。
促进市场融合。
着力推进文旅服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