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喜看新文创“圈粉”年轻人
元旦伊始,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门口,两个形象源于新石器河姆渡文化的三维雕塑吉祥物引得众人驻足侧目。稍早前,辽宁省博物馆的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装饰,透过高颜值、巧设计的特色文创产品“辽博雅集”火爆出圈。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憨态可掬的马“欢脱”地踏在略显无奈的燕子身上,一经推出便圈粉无数。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玉佩棒棒糖,晶莹剔透,纹路清晰,吸引游客争相购买。各种刷爆朋友圈的文创雪糕、饰品手串、考古盲盒……从博物馆、文献、壁画中走出来的新文创热度持续攀升,在古老中“造”时兴,因“脑洞大开”而频频击中年轻人的喜好,成功“圈粉”年轻人的同时也渐成文旅消费新亮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创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核心是创意。好的文创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新奇点缀,而是文化价值与生活美学的和谐统一。丰厚而独特的中华文化为文创实践提供了充沛源泉。新文创的核心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界文创的感染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成潮流化产品,既透过文化内容的大众传播,让更多人零距离触摸历史文脉,又以深厚的文化意涵引发大众认同,促进产品消费。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三星堆博物馆“愤怒的小鸟”陶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在线委屈”文物唐彩绘陶俳优俑等等,都借助极具创意又贴合当代审美的解读方式留下了文创印记,在时代穿越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年轻人是文创的主要受众和消费群体。从文化消费习惯上看,年轻人已不再简单满足感官体验和“走马观花式”浏览,他们会热衷于收集博物馆胶带做手账,会“特种兵式”在各处历史景点集章打卡。从众多“出圈”产品来看,新文创在文化消费上积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努力将文化符号、文化元素融入各类消费空间之中,用独具匠心的文创供给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十分契合年轻人探索知识、表达情感、追求时尚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对文创的科技含量、时尚元素要求更高。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藏品“妇好鸮尊”和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发行数字藏品“越王勾践剑”,一万份的限量版一经推出即秒杀一空。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创成功“出圈”需要精巧构思,赋予产品更多科技含量和更潮时尚元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新文创带来的发展机遇,已延伸到影视、游戏、动漫、潮玩、博物馆、美妆等多个行业。“聚焦新文创”“‘拿下’年轻人”正成为众多企业布局文化产业的重心。当然,新文创或多或少还存在设计风格同质、工艺应用雷同、“一招鲜吃遍天”等影响互联网界文创塑造的问题,也面临产业闭环尚未形成、产业链有待规范等挑战。事实上,新文创只有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地域、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紧密结合现代审美和日常生活需要,围绕内容、形式、功能、工艺、传播、营销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意设计和多元表达,提升消费者与艺术呈现之间的情感共鸣,才能持久激发“圈粉”的热度、焕发文创的生命力。
期待更多新文创从“网红”走向有故事的“历史再现”,让文创产品在穿越古今、赓续文脉中被更多年轻人喜爱,以新业态、新场景助推文旅商消费深度融合,以新思维、新理念为文旅商消费注入新动能。
(作者:刘钒,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6日 02版)
议论文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⑤
2023年《开学第一课》上,《儒藏》工程项目负责人讲述了项目背后的故事。工程启动以来,各大机构几百位学者承担基础工作,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负责编纂整理、把控校点质量,北京大学出版社对稿件进行编辑、校对,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必要时甚至达到“五审五校”。多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努力,保证了《儒藏》工程高质量推进。这一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基础文化工程和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体现了“盛世修典”的中国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扬帆起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定文化坐标、高擎精神旗帜,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就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者,贯道之器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明确“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首都北京,吉祥大戏院重新开业、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百年戏楼正乙祠锣鼓声再次响起,高品质文化供给日益丰富;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沉浸式体验等让古老殷墟“活起来”,推动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光彩;在湖南邵阳,当地推出身边好人“微讲堂”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才能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的时代,也是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化的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历史机遇和光荣责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蘸着历史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向历史深处回望,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把历史的卷轴向未来铺展,我们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第 05 版)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谋划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学方法增本领②
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东北在粮食安全上的重要作用,明确“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指出“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这就是一种全局思想”,强调“继续当中国的北大仓,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样是光荣的,同样是重要的”。从中,我们更能理解“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系统观念,更加认识到“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全局思维。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能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见叶知秋、谋定后动,是事业发展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在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时候,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就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千头万绪,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在把握战略主动中推进各项工作。
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创新发展各地都要抓,但具体到各种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家家都能干的,要看条件和可能,同时要看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从自己的优势领域着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只有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才能举一纲而万目张。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寄语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希望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勉励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时从战略全局高度的谋篇布局,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去认识问题,坚持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去谋划解决问题的思路。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世界眼光,心怀“国之大者”,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向前。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必须以宏阔的视野、科学的谋划、高强的本领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系统观念和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仲音;《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6日 第 01 版)
让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作出专门部署,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明确发展绿色旅游,持续推进“光盘行动”、鼓励绿色出行等具体要求。这些基本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务实之举,有助于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凝聚起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力量。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享有更便捷、更环保、更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多的公众向“绿”而行,成为美丽中国行动者。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23年6月发布的《中外公众绿色生活方式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近八成受访者能够在多数情况下“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电灯”或“刷牙或打肥皂时关闭水龙头”,超六成受访者会在多数情况下将“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75.3%的受访者在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前往较近的地点时,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电动车”。人们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社会风尚的形成也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回望漫长历史,我们的先人在与自然的对话和互动中,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认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智慧、生态哲理和生态准则,凝练成内涵丰厚、思想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到“知足知止”“惜物养德”,这些哲思和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增强节约意识,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既是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也必将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美好生活的落脚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以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让绿色低碳蔚然成风。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激发起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强大合力,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底色。
(作者:陈琳,系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