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20231218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1218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12-18| 来源:北辰遴选

议论文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①

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展品熠熠生辉。介孔材料、智能机器人、创新药械,一张张科创名片兼具科技感和未来感;C919大型客机、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一个个大国重器模型赫然亮相。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概括提出“五个必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本路径,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以抓铁有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破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在新发展阶段,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因此,高质量发展成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只有以“硬道理”的清醒认识自觉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以发展实绩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在四川考察时要求“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各地区各部门找准定位、攻坚克难指明了方向。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任务,不断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就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底气。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就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新时代新征程,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协同配合,以科技创新增强经济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8日   第 06 版)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穿汉服、化唐妆,在古典舞乐中体味东方审美;行飞花令、遇非遗巧匠,在研学游中探寻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国潮”备受年轻人追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融合意识,才能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挖掘古诗词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当代路径。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实践证明,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更有生命力。

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人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甘肃敦煌莫高窟用现代数字科技修复、还原敦煌壁画,用现代艺术形态来演绎石窟中独特的造型元素,使之重获新生;在陕西西安碑林区,数字文旅基地的数字展厅以3D可视化技术为载体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借助交互式游戏形式,让千年文物触手可及;故宫博物院推出“云游故宫”平台,综合运用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方便用户全方位欣赏和领略故宫之美……科技力量不仅为文物“活起来”保驾护航,也为其“火起来”赋能,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路径。

把握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我们就能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李月娥为齐鲁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8日   第 06 版)


用数字化赋能市域社会治理

市域是社会治理宏观和微观的转承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日益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

用好数字力量,能重塑社会治理网络,促进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在北京通州,“网格+接诉即办+吹哨报到”一体化平台有效搭建,形成党建、管理、综治、服务“一张网”,为市域社会治理嵌入“智慧大脑”。在四川成都,依托“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与智慧治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公安指挥中心、数字城管中心并轨运行,形成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枢。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打破传统社会治理中行政分割和碎片化的局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向一体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转变。

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公共服务新模式。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安徽的“皖事通”等,为构建新型政务服务体系提供了鲜活经验。随着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系统互认共享工作的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范围不断扩大,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实践表明,打造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智慧场景,构筑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全经营周期的服务链条,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率、使用率和有效性。

依托数字技术,能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善用数字化手段,可增进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有效互动,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江苏南京探索线下网格与“掌上云社区”衔接联动,将居民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助老帮扶等共治内容量化为网格积分,创建“网格+积分制”社会治理模式。广东广州扎实推进“综治中心+综合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建设,带动全市176个镇街和2817个村居综治中心全面提档升级,建成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调处、一揽子解决的基层社会治理实体平台。数字技术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让社会治理更加接地气,有力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对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继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必能凝聚合力、攻坚克难,不断书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郝海波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8日   第 06 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紧紧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技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动力,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格局中,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已经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相继问世,中国自主研发创造的重大科技成果涉及航空、航天、核能、海洋探测等多个前沿领域,凸显了中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这种整体性的变化表明,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科技创新国家。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不断提升,已从2000年的第38位稳步攀升至第10位,并成为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

唯创新者进。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教育的积淀、科技的突破和人才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在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瞄准一个个科技制高点,使我国在尖端科技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这是科技工作者多年来攻坚克难、持续奋斗的结果,也是党和国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推进的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要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奖补,将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倾斜到尖端科技创新人才。构建以科技创新的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

唯创新者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新版图,塑造现代化新图景。当前,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窗口期,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积蓄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智和绿色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促使传统产业向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需要延伸新链条,构建协同合作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市场的有序运行。

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创新需要在全球科技前沿上“顶天”,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未来发展;也需要与国家战略需求“立地”接轨,与国家战略部署对接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国家中走在前列,需要我们树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信心和决心,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勇闯创新“无人区”,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发展。

(作者:杨金华、顾慧卿,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8日 10版)


策论文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韧性安全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重大冲击,从冲击中迅速恢复“机能”、保持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行,并在应对冲击中通过学习创新提升城市安全整体功能的城市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韧性安全是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增强城市整体韧性,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强化全程风险防控。风险防控是实现城市安全治理关口前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转变的基本策略。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实现对各类城市风险的智能感知、精准研判、实时预警和有效管控,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把韧性城市思维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全过程、各方面,严把安全关、质量关,全面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夯实韧性安全城市的基础。全面把握城市风险的类型特点、时空分布、强度分布和演化态势,形成实时动态的城市安全风险图景,最大限度摸清城市风险底数,确保城市运行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结合城市运行实际进行极限压力测试,查找城市安全治理工作的漏洞并及时予以完善,不断提高城市防风险、迎冲击、抗打压能力。

提高抗灾设防标准。现代城市的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大量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投入,适度提高城市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增强防范、抵御、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能力。提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进一步提升供气、供电、供热、给水、排水、通信、交通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韧性水平,提高极端情景下城市生命线工程平稳安全运行能力。做好保障城市运行重大设施、重要功能规划建设的分布式布局,配全、配好备用系统并建立自发式应急响应启动机制。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加快建设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后评价机制,严禁随意变更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质。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是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建立权责清晰、反应灵敏、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综合会商研判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家的作用,提高对城市安全突发情况的预见、预判、预断能力。健全统一指挥、各方协同的应急响应体系,发挥好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筹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点上管控和面上统筹有机结合、前方处置和后方协调相互衔接,形成有效管控突发情况的整体合力。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把握好“时度效”,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强化应急力量和资源“冗余度”,建立常备不懈的应急物资、应急设施、应急队伍、应急能力储备机制。

深化现代科技赋能。科技赋能极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精准性、时效性和规范性。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积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领域的运用,探索“互联网+城市安全治理”,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坚持“部门联合、事项整合、数据耦合、优准结合”,持续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把系统打通、功能做全、能力建强,提升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业务、跨系统的服务管理能力,打造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强大利器。建立集资源管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监管执法、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复盘总结于一体的城市安全智能管理平台,打造“一站式”全场景应用终端,实现常态化应用。推进数据融合、多变量耦合模型开发,根据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实际需要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应用模块,确保常用、管用、实用、好用。

强化多元协同共治。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提高各方参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做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重心下移、力量下倾、资源下沉,建立健全基层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网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基层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广泛开展安全公益宣传,筑牢韧性安全城市的人民防线。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作者:钟开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应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8日 06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