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1:A 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从中得到了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惠。如何真正让贫困村、贫困农民尽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 关键要为他们“扶志”和“扶智” ,让群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帮助群众找出贫困 根源,然后授之以渔,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叩开增收致富的大门。该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 智相结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 变。扶贫工作团各成员单位围绕帮扶和督导两项任务,深入帮扶村组查找问题,总结经验, 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力争帮扶工作出经验、创特色。A 县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利用进村入 户的机会,积极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 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深入细致了解 贫困户的情况,分类进行思想转化、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A 县召集广大帮扶责任人 到政府召开培训动员及部署会,确保责任人明确“以奖代补”政策适用对象、奖补标准及工 作流程,以利于其更好的帮助贫困户制定、落实种养项目,申报“以奖代补”项目,顺利拿 到奖补资金。今年,该县预脱贫 5 个村 5400 人,经过调查摸底,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收入来源少,特色产业少且不形成规模。因此,该县针对扶贫产业发展,制定了《资源县 2017 年产业化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自愿参与扶贫产业开发的贫困户,经政府有 关部门组织验收,按项目规模给予相应的现金奖补,最高可奖补 6000 元,奖补资金直接打 入贫困户“一折通”或“一卡通”上。该县帮扶干部积极引导贫困户做好产业发展计划,发 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据了解,2016 年以来,A 县精准发力,扶贫 取得显著成效。
材料 2: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贫困户 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我要脱贫”异化为“要我脱贫”,脱贫主动性、主体性不强,成为 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许多省区,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的补助标准,少则每人上万元,多 则每人两三万元,几乎是免费送给贫困户一套新居,就是这样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在 B 县这个地方,要做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做到自愿搬迁,也非易事。B 县是中国最贫困 的角落之一,全乡石漠化严重,缺水缺地。对许多贫困户来说,外出务工是他们改变贫困面 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一个贫困家庭若有一到两个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个家庭的生活 状况很快就能得到改善,因此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劳务输出作为帮助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手段之 一。但是在 B 县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年纪轻轻,身体健康,可宁愿守着“鸟不拉屎” 的山旮旯也不外出务工,“读书少、没有技能、不会说普通话”是他们普遍的身份标签,这使得他们更愿意守着大山。 “没读过书,不好找工作。”xx 村民说。 当地乡党委书记努力寻找企业,为村里 50 岁以上的闲置劳动力搭建务工平台,像 xx 这样身体健康的中年人至少可以做做物流配送。 对于这个就业机会,xx 想了想说:“吃惯了玉米。外面的大米,我吃不惯。”“你让我发 展产业,你得给我兜底”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而发展产业就要经受市场考验。一些贫困户本能地畏惧市场,对扶贫产业充满疑虑,缺少闯 劲,只想干只赚不赔的生意,甚至有“你让我发展产业,你得给我兜底”的想法。“贫困户 总担心赔了,啥都不愿养。”一个贫困县的驻村帮扶干部说。以前贫困农户抱怨政府帮扶少, 实施精准扶贫后,产业扶持资金、政府贴息贷款等资金扶持政策都有了,可部分贫困户还是 不愿发展养殖。干部入户动员,农户反问“猪生病了怎么办?要是死了你赔吗?”问得干部 哑口无言。这位干部说:“有的贫困户愿意养牛,却向扶贫干部要饲料和工钱,觉得搞养殖 是政府的要求。”“我不会养鸡的,有一家养鸡死了好多。”贫困户秦洪宽坐在自家破旧的木 房子前,大口吸着烟,望着远处连绵光秃的石山,语气平淡地说。 不少基层扶贫干部,为防止扶贫资金打水漂,一些地方是以奖代补,也就是贫困户“干 了才有补助”,但是一些贫困户却是“给钱我才干”,甚至“给钱我也不干”,良苦用心的政 策设计无奈“水土不服”。 “在我们这个地方,一个乡镇干部要联系十几户贫困户,若遇到几户这样的,真是贫困 户脱贫,干部"脱皮"。”一位基层扶贫干部说。 一些贫困户安于贫穷,他们习惯于在贫穷中熬日子,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觉得 周围人“也都是这样”,得过且过,脱贫不脱贫无所谓。一位帮扶干部无奈地说,一些贫困 户习惯了贫穷,对于脱贫致富不急切、不上心。“我们到贫困户家里,有时还是上午,有人 就已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一个对幸福感认知不同的问题吗?我们也很困惑。”一个贫困县扶 贫办主任如此无奈说。
问题: 在扶贫工作上,政府提供了很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但又一些地方的贫困户仍不买 账,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300 字,10 分)。
【参考答案一】
贫困户方面:
一、缺乏脱贫的“智”。①文化程度低,缺乏谋生技能;②不会说普通话,外出务工存 在沟通问题;③未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相应技术。
二、缺乏脱贫的“志”。①未受过良好教育,思想观念落后;②习惯贫穷、安于现状, 存在“等、靠、要”思想;③缺乏闯劲,不愿冒险。
三、安于贫穷的“懒”:不愿付出努力,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四、对政府不信任:对政府相关政策存在疑虑。
政府方面:
一、扶贫未扶“智”。一是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二是缺乏相应知识与技术的讲解。
二、扶贫未扶“志”。一是缺乏对政策的宣传讲解;二是缺乏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
社会方面:未形成勤劳致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价值观。(272 字)
【参考答案二】
当前扶贫工作的进入攻坚期,出现部分贫困户不买账的原因有政府、贫困户两方面的原 因。
政府方面:
一是宣传不到位。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宣传力度不够,让部分贫困户仍停留在“等靠要” 的思想层面。
二是政策不够细。制定了相关的产业扶贫、以奖代补的政策,却未跟进技术指导、技术 培训,导致“水土不服”让贫困提出质疑,有后顾之忧。
三是扶志不到位。未培养贫困户“我要脱贫”的意识。
贫困户方面:
一是志气不足不愿脱贫。安于贫困现状,没有生活追求,幸福指数要求低。
二是智慧不足不会脱贫。教育水平底,能力上与市场脱轨,难以与时俱进。
三是勇气不足不敢脱贫。过于依赖政府的帮扶政策,指望政府兜底脱贫,不敢尝试自力 更生、自主“造血”。(297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