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20230809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809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8-09|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在小区门口的便民早餐店喝一碗新鲜的豆浆,到社区便民菜店挑选几样可口的青菜,来社区便民中心修一修小物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家门口的社区商业方便了日常消费,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推动多种类型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并作出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等具体部署,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如果说大型购物中心是城市商业的“主动脉”,那么以周边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商业就像是“毛细血管”,激活城市消费的更大潜力。社区商业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是一种多业态集聚的特色商业模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商业快速发展,我国社区商业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等消费需求,还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洗衣等多种综合服务,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要看到,社区商业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商业基础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品质消费需求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要紧跟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缺什么、补什么”,既要补齐人们日常需要的基本保障类业态,也要注重发展消费升级需要的品质提升类业态,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要系统谋划设计,优化社区商业布局。有的社区,周围菜店比较多,但健身场所、休闲场所不足;有的社区,娱乐休闲去处不少,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却不便利……解决类似问题,就要从规划入手,让社区商业的布局更好符合居民实际需求。要注重改善消费条件,丰富消费业态。在居民“家门口”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让消费更便捷。在居民“家周边”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让消费更方便、更舒心。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消费新场景、新体验的重要载体。在一些社区,传统商场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拓展特色餐饮、生活零售、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生意更加红火。未来,要继续鼓励场景和模式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赋能实体门店,拓展服务半径。同时鼓励健身房、多功能运动场、保健理疗店等进社区,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快递服务圈等圈圈相融,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多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场景,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王珂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19 版)

 

议论文

感受大运会的“成都味道”

  了解一个城市的方式有很多种,通过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视角“解码”成都魅力,无疑成了这个夏天很多人的选择。当“国宝含量”超高的开幕式沸腾了成都的夜,当吉祥物蓉宝可爱“爆表”吸引关注,当赛场上的挥汗如雨与火锅旁的酣畅淋漓撞了个满怀,成都凭借成功举办这一国际体育盛会,备受瞩目。8月8日,成都大运会闭幕,属于青春、属于拼搏的光芒仍在人们心中闪耀,“成就梦想”的热情仍在这座城市激荡。

  如果说美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那么萦绕舌尖的味道则是读懂一座城市的关键。成都地处“天府之国”,更有满满“人间市井”,在成都开启专属于大运会的寻味之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偏好的那款“成都味道”。

  味道里的麻辣,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川菜的辣,成就了名扬四海的成都小吃,也孕育了成都人性格里的热情似火。从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的一声声“雄起”,到成都学子为中外记者准备的一封封手写信,再到赛场间隙全体观众齐声合唱的民谣……这样的“成都温度”,不仅出现在比赛场馆、媒体中心,也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街头巷尾,不论是马路上贴着“欢迎来到成都”的网约车,还是餐馆里热情的经营者,不论是一句句带着四川口音的问候,还是一张张真挚和善的笑脸,最是真情动人心。

  味道里的鲜香,是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川菜始于麻辣,归于鲜香,正如大运会不只为了比赛竞技,更为让青年人有机会站上熠熠发光的舞台。以青春之名,共赴大运之约,圣火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热情,更是青春的梦想与力量。

  参加本届大运会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都在赛场上拼尽全力。斐济代表团和列支敦士登代表团都只有一名参赛队员,纵是单枪匹马,也要一往无前。成都为青年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而青年本身也成为“活力成都”的组成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成都成就梦想”,正是成都与青年的一场“双向奔赴”。

  味道里的甜糯,是文脉绵延的别样呈现。从甜腻腻的糖油果子,到糯叽叽的赖汤圆,再到几乎桌桌必点的“火锅伴侣”爽滑冰粉,“成都味”丰富多样,如同成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新潮、本土与国际之间交融碰撞。

  成都大运会会徽中的“太阳神鸟”,让全球认识了古蜀文明;《吉祥天鼓》《康定情歌》等比赛音乐,让夺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冠军的中国队别具风采。当推拿、按摩、拔火罐等中医诊疗服务成为大运村里口口相传的“神秘东方力量”,当外国运动员吃着串串跳着广场舞“沉浸式”体验成都夜生活,巴蜀韵、民族风、中国味——这也是成都大运会向世界呈现的“中国式浪漫”。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从历史中走来,成都吸引人们的,始终是包罗万象的多元滋味。又何止是成都。复合调味的火锅、北料南烹的炒菜、不拘一格的面食,千般风味汇集,造就了华夏大地一座座闻名遐迩的城市,也成就了千人千味、令人回味的“中国印象”。

邝西曦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05 版)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①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的古蜀道翠云廊段,300余里竟植有柏树1.2万余株。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思考如何“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的实践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表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秦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些年,这座“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雄伟山脉一度遭到侵扰,特别是违规违法修建的别墅,仿佛一块块伤疤,刺痛人心。经过5年来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秦岭陕西段生态状况评价为“优”“优良”等级面积已首次超过99%,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延伸。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新时代十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能耗强度不断下降的同时,经济总量跃上120万亿元台阶。实践证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福建省长汀县,一度水土流失严重。习近平同志曾5次到长汀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兴修梯田、打坝淤地、固沟保土,一座座濯濯童山变成“花果山”,长汀经验如今推向全国。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得知长汀已成绿洲般的美丽家园,总书记动情回忆:“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这说明,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才能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往深层看,实现高水平保护,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将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四川宜宾,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汇。站在三江口向北眺望,5公里内曾是宜宾沿江工业区,始建于1943年的宜宾天原化工厂距离长江岸线一度不足百米。今天,新成立的三江新区日新月异,天原化工已将产业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度“病得不轻”的母亲河长江,如今也面貌一新,“化工围江”变为潮平岸绿,“非法采砂”的码头如今芦苇摇曳,“微笑精灵”长江江豚回来了,新业态、新动能发展起来了!可见,抓保护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以绿色为引领,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我国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展望未来,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为世界呈现发展和保护相得益彰的中国答卷。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05 版)

 

青春的盛会,拼搏成就梦想

——成都大运盛会启示录①

  成都大运会上,一场跌宕起伏的网球赛令人印象深刻。刚满20岁的哥伦比亚代表团女选手帕迪拉,在女单首轮首盘比赛中出现10多次双发失误,但她随后调整状态、敢打敢拼,最终战胜对手晋级。初出茅庐而富有活力,状态起伏却坚韧顽强,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真实的样子,也是大运会的独特魅力所在。

  8月8日晚,简约、安全、精彩的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圆满落下帷幕。大运会期间,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挥洒汗水、奋勇争先,奉献了一场又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青春的盛会、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国际大体联和各国各地区代表团一道努力,把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成都大运会的圆满成功,兑现了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集中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青春活力与风采。

  青春点燃激情,拼搏成就梦想。作为代表世界大学生最高竞技水平的体育盛会,大运会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在女子反曲弓团体金牌赛中,中国代表团选手王黎敏顶住压力,在关键一箭射出10环,助队夺冠。匈牙利代表团选手凡妮·皮格尼茨基刻苦训练,只为在艺术体操比赛中呈现出一套完美动作。瑞士代表团体操运动员马可在单杠项目上失误后,及时调整状态,坚持完赛,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比赛。无奋斗,不青春,大运会运动员永不言弃,不断超越自我,赢得无数掌声与喝彩。“一代年轻人的精彩表现,可以影响下一代年轻人。”中国代表团女子跨栏运动员吴艳妮,道出大运会的深远影响。拼搏精神、青春力量,早已超出比赛本身,扎根广大青年心中,鼓舞更多人为梦想而奋斗。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都大运会上,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2.9岁的中国代表团,获得103金40银35铜,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以优异的运动成绩、精彩的赛场表现、昂扬的精神风貌,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也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游泳运动员覃海洋,“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继游泳世锦赛后,又在成都续写包揽蛙泳“三金”的传奇。女篮运动员李双菲,170厘米的身高是全队最小的个头,却能在比赛中抢下最多的篮板。跆拳道选手李婉和队友,不畏强手,在上场前30分钟决定挑战“踺子后空多腿”这一在平时训练中都很少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最终顺利完成,收获一枚宝贵银牌。出色的表现,生动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传递出强大正能量,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携手世界青年,以青春的活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成都大运会是一扇窗口,让世界看到当代青年的进取精神、刚强意志、挺膺担当。近年来,从55个国家166名青年发起《携手抗疫,成就无悔青春》的倡议,号召团结一心战胜疫情,到来自中国、法国、印度、利比里亚的青年,以多国语言共同向全世界发出《2022全球青年应对气候变化倡议》,呼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再到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为世界人民团结发出青年之声,为全球发展进步注入青春之力……实践充分证明,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面向未来,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

“我会想念成都,想念中国的”“我会坚持努力训练,期待下次发挥得更加出色”“在未来的赛场上继续拼搏”……盛会虽已落幕,但青春永不散场。当代世界青年携手共进,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青春作为、青春担当,必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彭飞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07 版)

 

理论知识

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探索和创造的丰厚积累,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精辟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道理所在,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大论断,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激荡中华文明的长河澎湃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激荡着中华文明这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澎湃向前。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身后是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前方是重焕荣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本应绍汉唐之遗烈”的文明古国,近代以后却未能“作并世之先进”,反而被世界现代化浪潮甩在了后面。错失工业革命机遇的近代中国大幅落后于时代,甚至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百余年来,我们党为了解决古老文明难以赓续的危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积蓄新的发展动能,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我们看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实事求是”等实践理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我们看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政在养民”等为政取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社会愿景;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我们看到“富润屋,德润身”等价值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教化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我们看到“道法自然”等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我们看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天下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等和平理念。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让我们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化难题时,既能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面向未来,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大地上推进的每一步,都将是中华文明走向永续发展的新一步。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另一幅图景,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创造了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必经大道,却从不是一片坦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秉承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国情和历史条件,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水土不服,绝大多数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政治动荡的困境。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后,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是抛开中华文明的另起炉灶,而是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在中华文明从蒙尘到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逐步开创、推进和拓展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实现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64年,我们党提出要“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三步走”战略,明确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推进和拓展,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展厅内,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中国奋斗发展的辉煌成就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长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结合”让我们能够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比如,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这些古代文明中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成为我们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才能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正是坚持“结合”,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时代风采。

  “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文化形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形态。我们坚守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文化形态。我们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并在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中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正是坚持“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向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各种资源,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就一定能够谱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

  在坚持文明包容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只有坚持包容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任理轩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6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08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72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3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6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08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72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3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6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08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72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3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6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08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72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3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36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08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872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53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