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天天好文 > 天天好文 > 0403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403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18-04-03| 来源:北辰

创新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重大举措,在过去5年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对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对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传统宏观调控提出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传统的以经济总量和速度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提出挑战。传统宏观调控对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经济总量增长问题十分有效,但对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聚焦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要求重新审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动能转向新动能。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发展规律也随之发生变化。宏观调控不能再简单盯住经济增长速度目标,而必须将重点放在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上。  

经济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要求调整宏观调控理念思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虽有总量性、周期性问题,但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供给侧,表现为供给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市场出清困难、发展动力不足。传统宏观调控侧重于短期需求管理,不仅不能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使这些问题恶化。因此,突破短期需求管理框架,更多转向供给侧,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创新方向。  

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全面提高宏观调控战略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战略安排,要求突破“宏观调控主要是逆周期总量调节的短期调控”的西方教条,克服宏观调控短期化困境,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不断创新各种政策工具,使宏观调控在目标、手段、工具以及实施模式上与国家战略规划相匹配。  

经济环境复杂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稳增长,而且要关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不仅要调整一般市场主体的经济关系,而且要从制度层面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因此,过去“工具与目标匹配”的分类治理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各项目标、形成调控合力。只有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超越部门局限,突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约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实践推动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规律的基础上,在宏观经济领域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增添了重要内容。  

5年来,我国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宏观调控思路的调整、宏观政策工具的创新以及关键时刻的宏观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力回击了国际上“做空中国”“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硬着陆论”等唱衰声音,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大踏步朝着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结构调整目标前进。5年来,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所占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实体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一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解决了很多难点问题,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惠民生方面,5年来,就业增长超预期,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而且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是深入把握中国经济规律、有效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构建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是解决当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总钥匙。  

5年来,宏观经济领域的各项具体创新,极大推动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创新。首先,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实施力度。其次,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创造性地将宏观调控目标扩展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统筹各类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三,破除西方危机管理的强刺激教条,放弃“大水漫灌”的调控模式,创造性地确立了区间调控思路,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采取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等新举措。第四,超越西方教条,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经济改革目标实施短期宏观调控,确保短期宏观调控保持战略定力、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局。第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重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比如,把宏观审慎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行的三大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中间管控目标,有效克服了过去简单依据外汇储备占款发行货币带来的各种问题;对地方债务融资总额设定上限,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第六,根据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宏观调控不仅关注需求侧,而且关注供给侧;不仅着眼总量管理,而且关注结构性问题;不仅从一般性的政策实施入手,而且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不仅关注短期波动,而且重视提升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和培育新动能;不仅关注金融风险,而且关注金融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第七,形成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证我们在进行宏观形势判断、宏观战略把握、宏观政策选择以及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把握好时度效。  

以新思想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实现了革命性创新。当前,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的战略性、系统性、协同性。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反对经济工作中的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防止不切实际定目标,更不能搞选择性执行。应在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和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大经济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及时研究经济领域改革问题等新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党领导宏观调控的信息汇总体系、研究分析体系、决策体系和实施执行体系,使之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基础性改革,为宏观调控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宏观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实施效率不高是宏观调控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通过深化基础性改革、改善宏观政策传导机制,为宏观调控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环境。例如,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通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制度的防波堤功能,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秩序整顿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效率,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等等。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率导向,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好需求管理的节奏和力度,全面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在总量侧、结构侧、需求侧、供给侧等各方面的功能。增强国家规划对短期宏观调控的战略导向作用,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解年度任务和指标,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机制,提升各种宏观政策工具的预期引导功能。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与时俱进地理解“稳”与“进”的内涵。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稳”的标准和内涵不同,底线管理的标准也不同。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改革深入推进,“进”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地理解“稳”与“进”的内涵,根据当时发展形势科学确定“稳”与“进”的具体目标。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3日 07版)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湖南篇章

(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1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意志和共同行动,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三个着力”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86%,50%左右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湖南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贯彻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湖南篇章。  

一、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抓起。湖南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党管农村工作重大原则,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强规划引领,研究制定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实绩考核和年度评估机制,把抓党建促振兴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三农”人才培养纳入全省芙蓉人才计划的重要内容,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固基兴业扶才工程,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产业兴则湖南兴,产业强则湖南强。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关键所在。对湖南来说,走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七条路子,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坚持向产能要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产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坚持向品牌要效益,整合产业、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湘”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坚持向特色要优势,立足“鱼米之乡”资源禀赋,坚持“一县一特”,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打造粮食、蔬菜、油料、茶叶、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在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3到5家全产业链的标杆型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农业千亿产业,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坚持向绿色要质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源头管理和全程监督,培育更多绿色、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大力推进“湘品出湘”工程,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向科技要潜力,充分发挥袁隆平等科技领军人才作用,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装备提升,加快推进信息化进村入户,为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不断改善农村民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乡村振兴,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事关民生民利民心,事关党执政的初心和使命。湖南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真正使乡村振兴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落地,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决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乡村振兴中落伍掉队。去年湖南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0万左右,近五年累计减贫551万人。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作为城乡融合的紧迫课题,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水、电、路、气、讯、物流等建设全面提速,推进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开展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村村通动力电、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互联网、人人饮上安全水,加快打造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把生态宜居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目标,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切实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村房屋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让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湖南发展的鲜明底色和靓丽名片。  

四、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有效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固本之策。湖南将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突出抓基层打基础,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深化农村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全面梳理对接中央重大改革举措,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农村金融改革等各项改革,统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不断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汇聚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抓好村务公开“亮栏”工程等村务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建,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构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优秀家训家规进万家”、德孝文化“五进”等活动,让清风正气充盈乡间沃野,让优良家风滋润千家万户。  

杜家毫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3日10版)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青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理。  

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孙超《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3日 19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0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0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6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2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0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0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6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2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0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0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6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2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0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0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6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2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0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0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6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24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