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0330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330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3-30| 来源:北辰遴选

遴选热点

弘扬黄河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研究阐发黄河文化的内涵精髓,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文化自信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

1.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九曲黄河奔腾入海,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推动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黄河文化研究阐发,自觉扛起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能够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凝聚奋进力量的有力抓手。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性、代表性、主体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复兴、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黄河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儿女“同根同源”“大一统”的民族意识,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起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迫切要求沿黄地区找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好黄河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全面挖掘梳理黄河文化资源,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沿黄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黄河文化的内涵精髓

  黄河文化是沿黄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物”的层面,包括承载黄河文化的历史文物、考古遗址、古建筑群等;在“精神”层面,包括黄河历史凝练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生活习俗、手工技艺、戏曲文艺等。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品格和科学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沉的行为准则。

 家国天下。中华民族向来以龙的传人、华夏儿女为傲,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素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博大情怀。黄河文化孕育的“同根同源”“大一统”的民族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寻根溯源的心理因循,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维护统一的精神支撑,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强不息。《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河有“德水”之誉,但在历史上“善淤、善决、善徙”。面对频发的黄河水灾,沿黄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孕育了黄河文化中勇敢坚忍、不屈不挠的品格内涵。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也都产生于黄河流域,皆体现了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数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每每在危急关头会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自觉寻求救国保民的道路。也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中华民族得以在经历近代以来的磨难后快速走向伟大复兴。

 崇德尚义。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诞生于黄河流域,对黄河文化的发展发生重要影响作用,主导了黄河文化的走向。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宽厚大度、豁达坦诚的情操品格格外鲜明。孔子“君子义以为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子杀彘”“鸡黍之约”“管鲍之交”等动人事迹,塑造形成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

 乐天知命。农耕经济是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平原广袤,季节鲜明,灌溉便利,特别适宜农业耕作、畜牧养殖。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勤劳朴实、务实安定、豁达安乐的品性,并衍生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时地利人和”等生态理念,“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惟勤”“天道酬勤”等勤俭节约观念,“满招损,谦受益”等戒骄戒满思想。历代统治者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神农氏“教民农作”,“舜耕历山”,强调“民为邦本”“以人为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认为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兼收并蓄。黄河流域自古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汇交流的地方,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的反复交流碰撞融合,使黄河文化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文化与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游牧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交流交融。唐代,黄河文化在对印度、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多种文化进行兼容并蓄中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黄河文化在其发展中,自始至终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有,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3.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要路径

 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加大黄河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推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及相关学术社团整合研究资源,建设一批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黄河文化研究创新基地与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黄河文化研究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开展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文物考古、文献古籍等专项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成果。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首先,深入挖掘沿黄地区文化遗产资源,摸排梳理各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保护情况,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名录,绘制黄河文化资源地图。健全实物保存、技艺保存、数字保存三大遗产保存体系,建设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其次,推动黄河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建设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分类实施沿黄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最后,加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黄河非遗濒危项目及年老体弱传承人抢救工程,推进黄河传统工艺振兴,建立黄河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推进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对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保存完整的特定区域,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和文化体验廊道。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旅+科技、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体育、文旅+康养等融合战略,打造各具特色、色彩纷呈的黄河文化风情旅游带和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坚持市场导向、集聚发展,构建涵盖美景黄河、好客黄河、好看黄河、好玩黄河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大力实施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数字黄河、智慧黄河。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元素,融入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科技+”“互联网+”为重要手段,以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现代化为方向,加快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大力实施黄河文化IP开发工程,推动沿黄省区共同建设数字黄河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数字文创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文旅服务。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动黄河主题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实施黄河文艺重点选题创作扶持计划,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提质增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黄河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支持沿黄地区积极争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中日韩儒学对话会等,开展大河文明专题国际研讨交流,打造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的高端平台。加强黄河文化产品生产推广国际合作,借力对外文化贸易,推动黄河题材的图书、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海外传播,凝聚各方力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作者:袁红英,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议论文

义利相兼 以义为先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⑤

  2013年3月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非洲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凝练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基本立场和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大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誉。

  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重视道义与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君子义以为上”,到“义,利也”,再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继承以义为先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维护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整体利益。中国提供的援助,有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义”体现在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正确义利观不承认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富压贫,强调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始终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中方尊重非洲独立、主权和文化,真心支持非洲发展”“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每一项计划和双边协议都以尊重为基础”“拉中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开展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坚持相互尊重、坚持平等,中国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充分信任。

  “利”体现在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各国应摒弃一味谋求自身更大利益的狭隘思维,纠正“赢者通吃”的过时做法,坚持以双赢、多赢、共赢为目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各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对于贫穷国家,中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中国重信守诺,从不开“空头支票”。突尼斯总统赛义德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充满人文关怀和先进理念,对于提升发展中国家能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正确义利观,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紧密团结在一起,汇聚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合力。面对国际格局的变革调整,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地站在一起,维护国际道义、拓展共同利益。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等框架内,中方推动各国增强协调配合,增进团结互信,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共同利益作出重要贡献。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表示,在非洲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中国同非洲站在一起;在非洲加快发展振兴、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努力中,中国同非洲站在一起。博鳌亚洲论坛理事、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表示,坚持对话合作,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时代强音。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不断汇聚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磅礴力量。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30日   第 03 版)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一论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开辟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贡献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具有实践性,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走向和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世界眼光、天下胸怀、人类情怀的政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致力于为人类作出贡献,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基于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核心追求,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共同开创人类美好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摒弃“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等带有冷战思维特点的陈旧世界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秉持这种独特世界观,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打破了长期束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实践创新的“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以及有借鉴意义的发展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独特价值观。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两极分化逻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和主要特征;超越物质逻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超越霸权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汇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激励全社会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价值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更在实践中赋予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时代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历史规律生成并起作用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之中,历史过程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同时又是历史主体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能动过程。历史规律体现为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大势,以自信自立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实现国家强大和民族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应该秉持何种交往理念共处,是主张“文明冲突”“文明隔绝”还是坚持“文明平等”“文明包容”“文明互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观。从事实维度而言,文明多样性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各民族在应对不同历史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实践中形成了差异多样的文明形态。从价值维度而言,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多元并存为前提。只有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可能和必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求同”,这不符合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与要求,也不利于世界文明的整体繁荣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民主观。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等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具体的民主发展道路,由此形成了以多元文明为基础的民主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民主观是在总结人类现代化进程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当代中国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坚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和“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充分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基础上发展的,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生态观。回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跃迁的历程,资本主义在解放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开辟世界市场、促进工业文明发展方面具有历史进步作用。但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带来了沉重代价。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破坏,已经遭到自然的报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频繁出现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复警示。中国式现代化视自然为“人的无机身体”,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还以具体方案和实际行动践行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世界分享着中国独特的生态观和绿色发展实践。

  (作者任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0日 06版)

 

策论文

以数字化赋能国际传播

  今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传播战略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在国际传播领域,同样面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国际传播规律变化。我国的国际传播要顺应大势、统筹推进,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运用贯穿国际传播各方面全过程,以数字化为国际传播赋能。

  树立数字化思维,全方位推动国际传播数字化变革。数字化赋能不是简单的“互联网+”,而要从思想、组织、人才、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向数字化变革迈进。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上体现数字化理念,推动国际传播数字化转向,加大国际传播的数字化投入,将资源力量向数字化发展倾斜。在加强外宣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数字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进而打造具有数字化思维、拥有数字化信息技术,具有强大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其次,信息技术的变革不仅带来传播渠道的变化,更影响着受众对各类信息的阅读习惯、心理预期与接受方式,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要把握网络热点、运用网络语言、加强网络互动,呈现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国际传播内容,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亲和力。通过视频、音频、游戏等多种方式,打造立体化、多样化的内容呈现。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以AI、VR、AR、4K等技术为我国国际传播内容赋能,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内容吸引力与传播效果。

 拓展数字化渠道,系统性推动国际传播多平台覆盖。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机遇。因此,要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相结合,主动进网用网,利用各类数字平台,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推动更多力量通过互联网发声。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国不断强化数字平台管理,也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了警示与借鉴。要树立系统观念,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国际传播数字平台渠道,建好用好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媒体。努力推动我国数字平台“走出去”,吸引外国受众,培养用户黏性与使用习惯,扩大我国数字平台的国际使用人群,搭建我国国际传播可信可控的网络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平台,积极建立账号、更新内容、运营互动,借道行车、借船出海,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保持我国国际传播的持续力,提高我国数字平台的吸引力。通过“一建一用”,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增强数字化国际传播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善用数字化技术,多维度推动国际传播精准化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有利于了解各国国情和受众特点,把握好不同区域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风俗习惯,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受众画像、接收习惯、内容偏好等,进而根据不同国情与受众特点,以其各自喜闻乐见的内容、载体、形式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传播。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使准确、及时把握传播效果成为可能。要通过及时抓取传播效果数据,了解我国国际传播实际效果,把握受众偏好变化,确定我国国际传播关注重点与传播方式,优化国际传播战略与资源投放布局,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其中,年轻人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媒体上的大部队、国际舆论场中的生力军,更是国际环境、国际关系的未来。尤其要关注国际传播中的年轻受众,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平台渠道,用年轻人青睐的形式样态和熟悉的话语,向全球年轻人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上网人口达49亿人,大约占全球人口的63%,其中2020年全球网民增长率达到10.2%,为十年来的最高速度,人类加快进入数字生活。数字革命给我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以数字化为国际传播赋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我们要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国际传播各方面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崔乃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30日 02版)

 

 

理论知识

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三年多前,新冠疫情突袭而至、来势汹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三年多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凸显抗疫“中国价值”、发挥抗疫“中国优势”、汇聚抗疫“中国力量”、升华抗疫“中国智慧”、铸就抗疫“中国精神”、展现抗疫“中国担当”。我们要从三年多抗疫斗争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更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我们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的结果。三年多抗疫斗争史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党带领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前所未知的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对疫情防控作出重大部署,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8天判定病原体,12天发布基因序列,16天研发成功检测试剂盒;我们发挥制度优势,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集中全国资源和力量支援湖北,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我们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我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与此同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疫情防控在全国展开。我们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新冠疫情应急性超常规防控阶段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

  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取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积极成果。随着一些国家以“躺平”方式应对新冠疫情,新冠疫情开始全球大流行。从2020年4月底开始,我国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病毒频繁变异,全球疫情反反复复,我们先后经历了原始株和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等疫情。我们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效应对外部风险传导冲击。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复苏,并顶住多轮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至2022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4.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我们党带领人民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下降、疫苗接种率提升、疫情防控经验积累、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应对能力增强,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从11月11日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到12月7日发布新十条措施,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如果从发布新十条措施算起,全国用不到2个月时间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作为人口超过14亿、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平稳地度过感染和重症高峰,较快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充分说明我们采取的抗疫举措科学有效,充分说明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完全正确。

  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

  三年多抗疫斗争极不平凡,为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生动注解,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之际,以科学态度正确看待我们党带领人民共同书写的抗疫斗争史,既是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成果的内在要求,也是尊重历史的应有之义。

  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坚持人民立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立场不同,看待历史的角度就不同、对历史的评价就不同。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就会看见什么样的历史。是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决定着人们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立场,而不能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甚至站在一些西方政客的立场上。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立场,我们才能看得清楚透彻,把个人冷暖与人民安危统一起来,防止因为每个人的具体利益不同而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抗疫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抗疫斗争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充分彰显;广大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克服各种困难,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抗疫斗争是一切依靠人民的生动体现。这是中国抗疫的真实图景,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一些西方政客为打压遏制中国,把疫情防控政治化、工具化,大肆抹黑中国疫情防控,企图影响甚至主导中国抗疫叙事。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中国疫情防控怎么做都是错。坚韧奉献、守望相助的中国人民是抗疫斗争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创造者。我们必须从人民立场出发,尊重和捍卫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抗疫斗争史。

  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掌握全面观点。历史发展纷繁复杂,认识历史必须掌握全面的观点,不能片面地、零散地、孤立地看,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会因缺乏整体意识而陷入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误区。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疫斗争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坚持全面观点,不能只看一人一事、一时一地,更不能用个案代替整体、用局部代替全局。看成本要看综合成本,看成效要看总体成效,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三年多的抗疫斗争史,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尽管付出诸多努力,仍然有一些同胞在疫情中不幸罹难,防控工作给一些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一些经营主体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从整体上看,正是坚持不懈的抗疫斗争让我国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三年多来我国社会安定有序,民生得到有力有效保障,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掌握全面观点,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三年多抗疫斗争史的全貌,深刻认识到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运用发展眼光。客观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看待发展着的历史必须运用发展眼光,不能僵化静止、刻舟求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三年多抗疫斗争,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动态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到“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科学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等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先后审议印发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优化调整的过程是综合考虑各种变化着的因素进行的动态选择,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的主动选择,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落后于实际。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运用发展眼光,把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与客观条件的变化、时和势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能用一个阶段的防控措施去否定另一个阶段的防控措施。正确运用发展眼光,我们就会深刻认识到,三年多来,我们党始终秉持科学精神,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深化对疫情防控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做到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国在各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充分体现历史主动精神和科学精神,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人民检验。

  正确看待三年多抗疫斗争史要使用比较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知高下。比较是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马克思称之为理解现象的“钥匙”。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各国来说都是一次大考,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三年多抗疫的“中国答卷”成绩如何,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就会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城市人口密度普遍偏高,人员流动频繁,人均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重症救治资源数量均远低于发达国家,疫情防控面临的困难与发达国家相比显然更多更大。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中国抗疫斗争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从疫情防控方面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仅2020年和2021年两年,全世界与新冠疫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死亡人数就高达近1500万人。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截至2022年3月22日,死亡病例超过97万例,而中国新冠病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从经济发展方面看,2020—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年均4.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1.7%、1.1%和-0.4%的水平。只要比较一下各国在疫情防控中的理念、政策、效果,比较一下各国的新冠病亡率、经济复苏情况,就能对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有更加真实的认识,对一些西方政客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攻击抹黑有更加客观的判断。

  三年多抗疫斗争带来深刻历史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人类所经历的苦难历史,能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踏板和台阶,关键要看我们能否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三年多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和启示,揭示了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的成功密码,也照亮了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抗疫斗争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深刻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应对非常之事,彰显非常之能。大疫就是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巨大的政治勇气、果敢的历史担当,在关键时刻、重大节点及时作出高瞻远瞩的战略决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顶住了一波又一波疫情冲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抗疫斗争充分证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加试题”“遭遇战”还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抗疫斗争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具有磅礴力量,深刻启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打不垮、压不倒,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中,14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与病毒苦战鏖战,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科研人员奋力攻关,社区工作者坚守防控一线,快递员冒疫奔忙,志愿者无私奉献……亿万中国人民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迸发出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三年多来,疫情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同时也锤炼着每个人的精神,磨砺着每个人的意志。抗疫斗争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坚韧的忍耐力、巨大的创造力,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这样伟大的中国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

  抗疫斗争充分证明中国发展具有战略优势,深刻启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与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战略优势是分不开的。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我们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国长期以来发展形成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为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社会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巨大优势。这些战略优势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我们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的深厚基础和有力保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塑造我们的战略优势、发挥我们的战略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抗疫斗争充分证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深刻启示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新冠疫情告诫世人,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抗疫斗争中,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全球抗疫: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向34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积极推进国际抗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中国在同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同时,还以自身开放合作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作出重要贡献,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抗疫作出重大贡献。反观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其自私自利、甩锅推责、颠倒是非、霸道强权的做法,不仅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高度认同和积极支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呼吁更多国家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共同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历史昭示真理,历史启迪未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三年多抗疫斗争,彪炳人类抗疫史册。我们要从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抗疫斗争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慎终如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抗击新冠疫情伟大实践的洗礼,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任理轩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30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871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1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6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6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871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1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6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6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871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1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6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6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871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1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6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6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871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1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6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64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