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01月25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1月25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1-01-25| 来源:北辰遴选

拨亮为梦想导航的灯火

古人言:“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保障”稳步推进,教育扶贫为乡村孩子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受到帮扶、得到更好教育的,不仅仅是乡村孩子。“十三五”期间,我国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亿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00万农村学生,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近52万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实现国强民富蓄积了磅礴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火速上线,供全国近1.8亿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如此庞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有效应对了疫情冲击,保障了师生健康安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内生要素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教育红利,有助于压实发展之本,筑牢强国之基。

教育关系民生需求。“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正是守护乡村教育的情怀和追求,支撑支月英几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崎岖坎坷的山路。发展教育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通过接受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教育投资成为提高家庭未来收入的有效途径。教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苗圃,担负着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任。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从过去恢复高考、颁布义务教育法,到如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发展的每一次大跨步,总能改变千百万人命运、影响千百万个家庭。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高质量教育,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必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再到完善教师编制、职称和工资等标准,一项项改革举措只有通过缜密落实才能化作细雨润物的教育力量。展望“十四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和行动已经在路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不忘初心,勇担重任,教育事业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周珊珊;《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4 版)

 

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现实

——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④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这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提醒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不能因为脱贫攻坚取得成功就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思想,而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进程、节奏和质量,既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全面振兴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实现的进程和质量。

实现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重点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方面,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要同步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继续精准施策。另一方面,抓住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主要是继续对脱贫地区开展产业帮扶,尽快清理并明晰产业扶贫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及其权属,并根据具体情况补齐产业扶贫项目的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继续推进并持续优化扶贫车间和公益岗位的优惠政策;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兜底保障方面的工作,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保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平稳。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好过渡期机制、政策和工作衔接的计划。事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帮扶工作和政策,在没有确定具体的接续方式之前要继续保持,防止在没有准备好的条件下贸然停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对于要退出的政策要提前做好宣传、解释和应对预案,对于需要调整的政策要先期做好试点和方案,保证政策的平稳过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现实。

吴国宝;《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6 版)

 

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继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出台之后,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一幅波澜壮阔的法治图景铺展在了人们面前。

法治建设规划,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全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大体系”为主体框架,围绕“五大体系”作出具体部署安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抓手”作用落细落实,突出统筹性、全面性、保障性、创新性,对加快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法治中国乘风破浪,离不开思想灯塔的定向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就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这份规划的制定,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成果。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特别是在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更需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实际。从规划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到全面落实法治中国建设举措,这份科学系统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党中央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法治作为安邦固本的基石,更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保驾护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坚持依法防控、依法治理,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到坚持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服务保障“六稳”“六保”提供制度支撑,不难发现,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之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今天的法治中国建设“船到中流浪更急”,前方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硬仗要打。“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汇聚磅礴的法治力量,埋头真抓实干,迈出坚定的法治步伐,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张 璁;《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6 版)

 

春节期间交好民生答卷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节日期间各项工作。时值寒冬,春节将至,确保疫情防控有力、市场供应充裕、安全生产有序,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意义重大。

保供稳价增添“烟火气”。民生工作是要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的,所以必须解决好每一个具体问题。对于老百姓而言,民生很多都体现在煤电油气、柴米油盐等小事上。春节期间交好民生答卷,既要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又要确保“菜篮子”不空、“米袋子”满满、肉蛋奶价可以接受。特别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务须保障各类农产品出得了村、上得了路、进得了城、上得了桌。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已经在着手满足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着力治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适当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等。春节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产品质量监管、价格监管,更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慎终如始拧紧“安全阀”。一方面,要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织密冬春疫情防控网。另一方面,要强化安全责任,切实把各项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岁末年初,有些企业常常抢工期、赶进度,加之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增多,在安全生产方面绝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侥幸心理。各方要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有针对性做好风险评估。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冷热期。特别是,要努力保障群众春节平安有序出行,严管“两客一危一货一面”等重点车辆,严查“三超一疲劳”等严重违法行为,确保群众安全出行。

民生关怀落到“心坎上”。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是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走访慰问不应该单纯是钱物上的关心,还应带着一颗真心,换取一片真情。比如,听一听田间地头的唠叨,算一算群众关切的“民生账本”,谋划好新一年如何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这样才能把民生关怀精准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有些人群和事项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比如对于遭受洪涝等灾害的家庭,应及时调研和慰问,抓紧解决他们可能存在的生活困难。农民工欠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重视起来。

开局决定走向,起跑影响全程。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春节期间各项工作,交出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对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引领示范意义。越是关键节点,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从实事入手踏踏实实干。展望未来,更多精彩民生答卷等待我们书写。

晏承北;《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6 版)

 

加快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仅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一场战役,也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科技功不可没。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健康码的使用,为阻断疫情传播路径、防控疫情扩散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处理前期问询、预诊等许多非紧急工作,还能帮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远程诊疗,降低医护人员与病患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保障支持,在线购物、网上观剧、视频聊天、网络教育等蓬勃发展;等等。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我们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取得抗疫斗争全面胜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再立新功。

继续发挥大数据优势,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疫情防控需要公安、交通、劳动等管理部门以及电信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支撑,需要提升数据整合能力。只有实现数据深度协同,才能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决策支撑作用。要继续发挥网络优势,提供更畅通的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最大程度集中优势诊疗资源,发挥各地专家的集体智慧;优化在线教育平台,不断提升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水平;保障网络安全,防范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实施的网络攻击行为,如网络攻击者将计算机病毒、木马和移动恶意程序等伪装成“肺炎病例”“防护通知”等信息,通过钓鱼邮件、恶意链接等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疫情防控信息的报送流转和大数据利用,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需要网络安全、公安执法等部门联手打击网络犯罪、防范数据泄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当前,国家IPv6部署行动计划到了收官之时,5G商用步伐不断加快,这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技术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疫情给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都带来了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化危为机。比如,在以IPv6与5G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为长远发展奠定信息基础。同时,可以出台激励与扶持政策,鼓励各个行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和行业。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的投入力度。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继续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彻底改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为网络强国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建平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9 版)

 

优化投资结构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的投资支持,畅通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供应链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是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须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其加大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健全鼓励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制度政策体系,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形成激励创新投资的长效机制。支持技术平台、创新平台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为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明确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促进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有机统一;发挥投资补助等投资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和软件自主化水平。

加强国内国际联通设施投资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按照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需要,以互联互通项目为重点,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口岸、跨境运输和信息通道等开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开放物流网络和跨境邮递体系,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和关键项目,与有关各方共建高质量、可持续、安全可靠、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互联互通。加快国际物流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建设,补齐境外支线物流网络等短板。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基础设施联通,通过联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吸引全球更多优质资源要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为畅通经济循环提供良好宏观环境。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能够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释放民间投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还能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发挥投资在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低收入人口消费能力;支持农村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家电、汽车、电商消费;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改善基层消费环境;鼓励社会投资投向改善景区、特色旅游资源地区的旅游交通等设施,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引导社会投资进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民生服务需求。

  (作者张长春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9 版)

 

科学认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9》,2012—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6.12,在资源节约与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生活富裕美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巩固农业绿色发展良好势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认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科学认识农业绿色发展。从历史实践看,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宝贵结晶。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施肥、用养结合的地力观,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等,为推动当代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从现实举措看,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创建两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们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从世界潮流看,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充分借鉴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过去简单注重环保向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转变,关注资源、安全、健康、产业、环境多重目标协同实现。从科技进步看,农业绿色发展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的研发应用,农业生产技术正在由依靠增加肥、药、水、劳动力等实现增产增收向减少肥、药、水、劳动力等实现增产增收转变。这为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途径。

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谋划农业绿色发展。一方面,守底线、把全局、重创新。坚守粮食安全底线、耕地数量与质量红线和水资源红线,从农业绿色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出发,加强战略谋划、强化风险应对、坚持久久为功,推动农业发展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方法、从政策举措到工作安排的全面变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强系统思维,坚持统筹兼顾。农业绿色发展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研究把握土、水、气、种、肥、药、废弃物和生物多样性等农业绿色发展诸要素的内在规律,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重点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以最小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好产出和效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遵循科学路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研究,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持续深化理论研究、丰富理论内涵,破除思想观念障碍。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发应用,面对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与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围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素投入精准环保、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按照系统、集成、智能的思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创新集成绿色农业技术,加快绿色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农业科技绿色转型。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度环境,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投入补贴制度,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金融激励等政策支持,注重发挥好金融和保险的作用;完善绿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标准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环境。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数字化建设,加快建立农业绿色标准体系,实施达标提质行动,引导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以绿色为导向,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增加农村生态服务产品供给;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引导农业绿色发展走良性可持续之路;注重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为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余欣荣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09 版)

 

在线教育,莫背离初衷

近日,一名“老师”同时出现在几家在线教育机构的网络视频广告中,有时自称“教了一辈子数学”,有时又说“做了40年英语老师”,引起广泛关注。媒体调查发现,这名“老师”实则是广告供应商找的演员。

近年来,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疫情防控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数达到千万以上。

应该看到,在线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是确保“停课不停学”的重要途径。借助在线教育,大山里的孩子能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者也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教、学、评、测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指导和优化教育教学。

与此同时,在线教育的一些“火热”表现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过去一年,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融资金额屡创新高。从冠名热门综艺到赞助跨年晚会,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投放量迅速增长;课程优惠力度令人咋舌,“49元33节课,再包邮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依靠套路制造焦虑,诱导家长抢课买课……在互联网营销模式驱动下,在线教育能否保证教学品质、授课效果,令不少家长担忧。

在线教育,要想走得快也走得稳,既需要企业与行业的自律规范,也考验着相关管理部门的智慧与魄力。

对于在线教育机构来说,无论融资规模有多大,都不能背离教育的初衷。要把精力放到教学研发上,守住服务的质量底线。

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面对在线教育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要及时研判,形成合力。严格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此前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加强多渠道日常监管,严格审查把好入口关,及时更新黑白名单,同时对违法违规机构曝光警示、形成震慑,让“一人扮演多重角色”的虚假宣传事件不再发生。

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在线教育行业不能偏离“教育”二字。在课程品质、教学能力、个性化教学上下功夫,用优质服务留住用户,如此,在线教育才能行稳致远。

丁雅诵;《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12 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十一个主要方面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重要地位,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站位高远、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十一个坚持”是有机统一、协调衔接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我们党依照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宗旨、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依托的法治“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关键和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分水岭。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行动自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所具有的鲜明政治属性。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向世人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政治属性,充分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及其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也以其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而成为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人民的法治理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所蕴含的深邃历史智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对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反映“民”与“国”关系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到阐述“民”与“治”关系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再到体现“民”与“法”关系的“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等等,“民本理念”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对这一理念的总结、汲取和升华,蕴含中华五千年文明特别是法治文明所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深邃历史智慧。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所积淀的深厚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要求我们党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从完成宪法部分内容修改、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到编纂颁布民法典、加强对人民各方面权利的依法保护;从深化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调发展,到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优势充分彰显,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内涵和充分体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有机统一。

二、全面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把恪守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同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做到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使之法治化、制度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保障人民权益贯穿在法治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恪守以民为本、法治为民理念,积极回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领域。例如,在立法领域,要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立法征求公众意见机制,使每一项立法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健全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在执法领域,要依法惩治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无授权不得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在司法领域,要坚定守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发挥保护合法、制裁违法、定分止争的作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让法治成为全民普遍共识和行为自觉。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使法律为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掌握所运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在政法工作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政法工作中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前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捍卫人民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政法战线作为捍卫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力量,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刀把子始终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活动,矢志不渝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捍卫者。

(二)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平安幸福的向往,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中落实好人民至上原则。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化解民忧,依法打击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要凝聚民力,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方针,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要尊重民意,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健全平安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大群众意见权重,真正把评判“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

(三)着眼于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与执法司法权运行相适应、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机制,让腐败无处遁形。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新需要,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增强服务供给能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支撑点。必须发挥好市域“前线指挥部”、基层“战斗堡垒”等作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做好矛盾纠纷的防范化解,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和多元解纷机制,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要服务良好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司法供给侧改革,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要优化政法公共服务,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总结推广“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等经验,努力提供更多利民便民的优质政法公共产品。

(五)着眼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队伍。要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扎实开展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推动政法机关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向纵深发展,真正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要求融进血脉、落实到行动,坚决履行好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全心全意地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作者王洪祥为中央依法治国办组成人员、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第 11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