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01月0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1月0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1-01-10| 来源:北辰遴选

以团结合作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眼二〇二一年⑤

浏览世界各大媒体展望2021年的文字,可见不少共同关切——“世界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各国能否重振有序合作”“大国关系能否保持稳定,以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关切折射出对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期盼,也反映出对当前国际形势持有的谨慎审视态度。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疫情蔓延、经济衰退、治理困境是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突出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成为阻挠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但也应看到,人类团结合作、守护共同命运的精神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压垮,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

展望2021年,人们期望世界更加安全团结。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尽快有效遏制疫情、如何补齐治理短板、如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焦点。越来越多声音指出,唯有加强合作,才能真正守护安全。新加坡《海峡时报》日前发表的社论认为,2021年最紧迫的优先事项之一,是向更多国家的更多民众提供疫苗,因为除非疫情在所有地方都被击败,否则它将仍然是对所有国家——甚至是那些拥有疫苗的国家——的威胁。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无论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还是处理影响地区安全的各类“老大难”问题,各国都应强化对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认知。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团结合作,才能找到既满足自身安全又符合共同安全需求的有效途径。

展望2021年,人们期望世界更加稳定有序。一年来,全球治理经历巨大的压力测试。事实一再表明,背离多边主义、破坏国际秩序的做法,不仅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而且最终也会让如此行事者自身利益受损。着眼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国际社会亟待强化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地不乏逆全球化和回归民族主义的动向,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国家无视国际合作只顾追求自身利益必将引发战火的历史。”日本《每日新闻》在题为《是时候恢复合作秩序了》的评论中写道。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日前以环境问题为例指出,具有跨国性质的威胁遵循生物学和物理学规律而非当代地缘政治逻辑,在此类全球性问题上,必须秉持与他人共同行使权力而非对他人行使权力的思想。

展望2021年,人们期望世界更加开放包容。疫情袭来,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疫情也在加剧发展失衡的风险。防止疫情加剧保护主义和全球发展失衡,各方必须作出正确的政治决断,合力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顺畅运转,共同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道路,为欠发达国家以及困难群体投入更多资源。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展望未来,在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疫情一定会被战胜,危机一定会被克服。只要人类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就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3 版)

 

用“紧日子”换取老百姓“好日子”

新一年开局起步,良好风气十分重要。最近人们注意到这样两条新闻:一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杜绝大手大脚花钱、奢靡浪费等现象”;另一则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抓住“两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倡导勤俭节约文明过节新风尚。从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进一步倡导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为新一年的奋斗征途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中央政治局同志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中央和国家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精打细算,为全党树立了榜样,引领全社会形成了崇清尚俭、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党政机关坚持过、带头过紧日子,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正是要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用“三公”经费的“减法”助力民生福祉的“加法”,朴素的辩证法,彰显出深厚的为民情怀。坚持过紧日子,不仅是锤炼作风、提升本领的“练兵场”,也是滋养初心、担当使命的试金石。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自觉向党中央看齐,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之中,才能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在新时代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思考和忧患意识。古语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人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走向富裕决不是奢侈浪费的理由。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理应在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走在前、做表率。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不该花的资金决不乱花、不能浪费的物质决不浪费,是科学使用财政资金的理性选择,也是改进作风的有力体现。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和经济恢复压力,我们必须充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兜住民生底线的准备,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事关人民福祉的急事大事难事上。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坚持过紧日子,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前提,改进作风、建章立制是保障。我们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一定可以为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蓝图提供坚实的作风保障。

曹 原;《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4 版)

 

迈向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2012年以来,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一个个可喜变化充分说明,新时代我国的能源发展,既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不久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福祉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要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供应保障不仅要跟得上、能满足,而且要提品质、增效果。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电力安全稳定运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上,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建成了成千上万座遍布贫困地区的“阳光银行”;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采煤沉陷区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大幅下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完成全部人口都用上电的历史性任务,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和服务……实践表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于新时代做好能源工作、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彰显出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决心。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努力与各国一道寻求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道路。比如,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一批重大能源合作项目落地实施,能源合作多边、双边机制不断完善,能源政策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面向未来,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与竞争,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转型与变革同在,机遇与挑战交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需求更为迫切。比如,在冬季,如何平衡保障供电与节能减排?再比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迅速,怎么解决消纳和接入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设计和创新探索力度。大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我国能源事业就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盛玉雷;《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5 版)

 

为技能人才畅通职业发展渠道

近年来,新业态蓬勃发展,孵化出网约配送员、无人机驾驶员、直播销售员等众多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如何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如何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备受社会关注。近日,浙江温州4名一线快递员首批获评快递工程技术员初级职称,杭州市20名外卖骑手成功获得“网约配送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各地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试水,为行业从业者打开了广阔职业发展空间。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获评职称、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正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生动体现。为了规范引导新职业成长和行业发展、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2020年11月7日,人社部发布了《关于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各级各类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举意味着,全国超2亿的“蓝领”工作者都能参与职称评定。各地积极落实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有助于提升社会对相关职业的认可和尊重,畅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渠道,激励他们提升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实现人生出彩而奋勇拼搏。

推动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对相关行业发展具有强力托举作用。以快递业为例,我国的快递工作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不仅智能化水平提高,岗位技术含量也在增加。前不久,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就凭借过硬的职业技术被认定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享受对应补贴。同时我国快递年业务量持续增加,人均快递量再创历史新高,带来大量人才缺口。借此机会让社会重新认识快递行业,让有志从事快递工作的劳动者看到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利于提升快递行业吸引力,破解困扰快递业已久的用工难问题。对于行业内部来说,职称等评价机制的引入,能够激发从业者良性竞争,也为管理层选拔任用人才提供借鉴参考,长远来看能够推动劳动者提升素质本领,进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也有助于打破唯学历论和职业壁垒,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风气,从而激发劳动者拼搏奋斗的积极性,实现人才资源充分涌流、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展了各类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极大激发广大劳动者的潜能。未来,还应进一步健全与评价机制紧密联系的福利待遇、晋升通道体系,完善体系化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加快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队伍。更多的职业工种特别是新兴职业开展职业认定,将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提供助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制度改革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动效应。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必将为经济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尹双红;《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5 版)

 

努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西藏各族人民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力量。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西藏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以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持和改善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绿化,充分发挥了高原亚洲水塔、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文明制度成为刚性约束。西藏拥有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世界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做到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轨道上行稳致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绿色可以成为产业的底色。把资源的特殊性、生态的重要性和产业的可持续性结合起来,西藏走出了一条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发展之路,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带动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托西藏蓝天、碧水、净土的先天优势以及特色资源禀赋,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继续推进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产业,西藏将探索高寒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以生态富民利民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荒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水生态保护等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将生态补偿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将巡边护边和保护边境生态相结合,开展兴边富民全面小康示范县、示范乡建设,打造边民生活富裕、人居环境优美的边境村庄,让广大农牧民获得持续收入,吃上“生态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高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精神相通。只要我们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一定能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作者高小源单位: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5 版)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城市治理,根本上要靠党的领导。近年来,陕西榆林坚持党建引领,大胆放权赋能,依托党组织、党员干部“双报到”,建立起街道社区与报到单位年度考核互听意见、干部考察互作鉴定、志愿服务互作评价的“双考双评”机制,开创党员干部服务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局面。

推动重心下移,建好党建资源“共享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这是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树牢城市党建“一盘棋”思维,勇于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敢于拆除相互封闭藩篱,在促进机关、部门、行业等党建资源下沉中推进管理服务重心下移,为城市基层治理奠定坚实基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榆林从深化“双报到”切入,从构建“双考双评”机制抓起,扎实推动1583个报到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个性化服务资源下沉街道社区,均衡安排95913名党员干部进入网格接受管理、发挥作用,形成了党建资源统一调度、统筹使用的良好局面。

紧扣实际需求,用好精准服务“项目包”。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就要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应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党组织的资源优势、党员干部的兴趣专长作为回应期盼的关键抓手,有序推动“双向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城市治理“量质齐升”。为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榆林紧贴群众需求的“靶心”,瞄准下沉资源特点,准确设置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合理安排共驻共建“项目包”和服务岗位,实现服务群众“一对一”。2020年以来,报到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分别认领服务项目2834个和34523个,开展服务2392次,办理民生实事549件。

加强考核评价,管好基层治理“责任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还是“责任落得不实”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基层党组织放权赋能不够,导致街道社区“图省事、怕麻烦”。为此,榆林构建“双考双评”机制,通过报到双方互相评价参与共驻共建、志愿服务、管理水平等表现,提高服务群众的满意度;通过报到双方互相听取年度共建任务、服务群众项目等考核意见,把服务城市治理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挂钩;通过报到双方互相作出干部考察鉴定,报到单位提拔使用干部听取街道社区党组织对考察对象参与社区工作、落实共建任务、服务辖区群众现实表现意见,将服务城市治理与干部提拔使用直接关联。加强制度建设,促使有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尽心履职、用情服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榆林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不断深化“双考双评”机制,进一步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促进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一定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张启东为陕西省榆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5 版)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也是高校铸魂育人的灵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运用好工程成果,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正确方向,用好工程教材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教材建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依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工程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工程建设以教材为重要载体,为高校与时俱进做好“三进”工作提供了坚强支撑。高校以用好用活工程教材为基础,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此外,高校还全力承担工程任务,组织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修订工作;规范工程教材使用,制定教材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将统一使用工程教材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进而压实责任;创新教材运用方法,以工程重点教材为教学之纲,辅以辅学读本、案例分析、实证材料等,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办好思政课程,提升工程育人成效。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思想进入最活跃状态的成长阶段,需要用思政课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工程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通过师资、教材、教法改革创新,为深化思政课改革提供基础支撑,强化了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高校始终把“三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通过抓课程更新、抓教学出新、抓方法创新等方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青年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比如,复旦大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编写教纲、更新教案、补充课件,还专门为思政课配置2个实践学分、为必修课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等,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回应时代要求,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工程建设坚持强基固本、与时俱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为高校办好思政课、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培养青年理论人才提供了关键支撑。及时跟进研究、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理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不仅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重要学习材料,也成为青年学生的必读书目。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发展创造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工程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组织理论研究高层次人才开展集中攻关,推出了一大批有理论深度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面向未来,高校要深度参与工程建设,组建多学科“集团军”,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同时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主阵地,切实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

  (作者焦扬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9 版)

 

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强调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当前,我国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面临重要机遇。比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为发展健康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今后,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人民健康。

坚持预防为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要求健康管理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推动关口前移,做到早预防、早管理。一方面,加强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干预。比如,针对婴幼儿,注重预防儿童常见病、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等;针对青少年,注重保持青春期身心健康;针对成年人,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控;针对中老年人,着重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等。另一方面,完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涉及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公益性,需要健全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这要求科学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完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环节多、领域广、周期长。这要求我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还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可编制人们喜闻乐见的解读材料和文艺作品,引导人们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普及预防疾病、紧急救援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此外,还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作者郝昕,杜本峰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9 版)

 

以底线思维化解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这对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底线思维,是有效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其中隐藏的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比如,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面临不少“卡脖子”技术问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需要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等。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既要求我们牢牢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又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思维、防范各种风险。

树立底线思维,一方面要“有守”,就是守住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特别是对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加强研判、全力防范,把底线牢牢守住。守住底线,前提是明确底线。我们在谋划工作时,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明确底线在哪里,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当前,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对各种新矛盾新挑战进行预判和超前思考,搞清楚机遇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最好的结果是什么,真正做到依据底线思维进行实事求是的系统性考量,切实规避隐蔽性风险、化解体制机制矛盾。

树立底线思维,另一方面要“有为”,就是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化解风险挑战,用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化危为机。依靠科学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在历史洪流面前就不是旁观者,在风险挑战面前就不会束手无策,而是能通过伟大斗争来化解风险挑战。树立底线思维,既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更强调“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面对我国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存在“卡脖子”问题,就要加快补短板,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组织,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遇事不慌、临危不乱,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弘扬斗争精神,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作者黄进为江苏警官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9 版)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揭示了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与人的依存关系,为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了遵循。

正确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任何一个环节的动作,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乃至影响生态系统全局。

我国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不含港澳台)的28.6%;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水质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1/3以上;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一些珍稀特有物种极度濒危。这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突出制约,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树立大局观、全局观,算清长远账、整体账,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统筹考虑、综合施策。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状态的评判标准,逐一分析各要素发挥作用、相互影响的路径和规律,明确各治理环节的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定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发挥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陆地水域、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动“单个因子”保护修复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模式转变。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由长期扩大到持续缩小、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由长期下降到逐年上升、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江河湖泊生态明显向好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生态系统仍较为脆弱,保护压力依然较大,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坚持用养结合,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保护并有效恢复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全面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通过“禁”“休”“轮”“种”等综合措施,实施封育保护、生态移民、舍饲圈养,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开展草场保护治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挖草、非法开垦占用等违法行为。通过“治”“保”“还”“减”“护”等综合措施,对生态过载的河湖实施治理与修复,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退还河湖生态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水生生物资源,建立健全河湖休养生息的长效机制。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划定标准,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确立国家公园主体地位,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自然保护地设立、晋(降)级、调整和退出规则,实施分级管理和差别化管控,强化监测、评估、监督、考核,压实管理责任。创新建设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地立法,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行动。

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在补短板方面,要以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为核心,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战略性重大项目,构建现代化国家水网,全面提升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保护能力;在强监管方面,要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合理确定河湖生态水量和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抓紧将可利用水量逐级分解到不同行政区域,严控区域、行业用水总量和强度,严格水资源供用耗排等各环节监管,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论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强化湿地用途管控。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做好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综合分析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程度,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预警水平。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统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完善生物资源保存繁育体系,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必须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对耕地进行全面养护,保护和提升地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优化种植结构,合理确定轮作改种作物和休耕的重点品种,全面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广试点经验,推广应用成熟适用的技术模式,创新补助方式,完善补偿政策,调动农民参与休耕轮作积极性。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抓好精准退捕,开展全面彻底清查,完成退捕渔船渔民建档立卡工作,逐船逐人登记造册,做好退捕船网处置,按时实现“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抓好转产安置,有针对性地制定转产转业安置方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宽转业就业渠道,做好社会保障、搬迁安置等工作,保障退捕渔民生计。抓好执法监督,整治非法捕捞,加强禁捕水域周边区域管理,从源头和终端斩断地下产业链。把长江禁渔作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约束性任务,对履职履责不力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问责追责。

强化河湖长制。落实好河湖长制,履行好河湖健康代言人和守护者的重要责任。严格河湖水域及岸线管理,依法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严格水域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实现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规范采砂等涉水活动,整治侵占、破坏河湖行为。狠抓河湖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指标控制,着力规范取用水行为。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推进河湖生态综合治理。

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

当前,我国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水土脆弱、缺林少绿等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治理,抓紧补齐生态系统的短板。

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配置工程、植物、耕作等各项措施。在长江、黄河上中游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在东北黑土区,加快推进侵蚀沟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黑土地保护。在北方防沙带、西南石漠化地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土地综合整治等。严格限制生产建设活动范围和土地扰动,杜绝“未批先建”项目,坚决纠正先破坏后治理的错误行为。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土绿化成果。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绿化、乡村绿化行动,推进社会造林,提供更多绿色生态产品。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之路,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加强天然林、退化林改造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和林地、草原生产力。

确保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需要以强有力的监管为保障,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浓厚氛围。

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担负起相关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主体责任,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实行严格管控。建立全链条、全覆盖、全要素的监管体系,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严格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确保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强化监督执法。建立常态化监督执法机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严格责任追究。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服务功能,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各要素,从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标准。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和调查评价等方式,发挥相关领域监测站点作用,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的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及时发现变化、预警风险,推动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整改;针对揭示出的问题,深挖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标本兼治。

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提高观测水平,建设全方位的国家气候观测体系,提升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气候敏感区、监测资料稀疏区的观测覆盖能力,利用天基地基空基等观测手段,对基本气候变量开展综合观测、协同观测。加强基础研究,开展气候与生态系统观测数据融合分析,深入研究气候变暖的成因、趋势和规律,做好气候变暖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和影响评估。深化国际合作,针对气候变暖的全球性特征,加强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鄂竟平;《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08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