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12月2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12月2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0-12-28| 来源:北辰遴选

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国民经济体系经受住了风险挑战考验。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制造业体系,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要素保障、产销对接的加强,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驾护航,使得国民经济体系能在逆风中前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这既是对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更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求。一年来,我们实施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一年来,我们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组织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产业基础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升。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我们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供给与需求匹配更好,让要素资源配置更高效,让生产过程更提质增效。

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边是广大微观主体的活力、创造力,一边是消费升级、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过去不紧迫的需求,现在要提速跟上;过去看似超前的供给,现在要做供不应求的准备。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要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实现供需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基于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的强大生产能力,促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要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要靠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调控中用好“指挥棒”,科学制定并运用好产业政策,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我们就能跨越关口,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同时,也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坚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健国民经济体魄,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全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发展阶段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周人杰;《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04 版)

 

坚持系统观念,握牢发展主动权

——用好“十三五”发展宝贵经验⑤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中国寻求增长”。近期,一篇外媒文章发出如此感慨。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1至11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以美元计同比增长4.1%,一大批大项目在华增资扩产。外资逆势增长,既是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投下的信任票,也是中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的成绩单。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兼顾,正是中国克服疫情冲击、经济发展率先恢复的密码之一。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坚持系统观念,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坚持系统观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

有学者总结,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西方国家的一大区别,就在于“超大规模”。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之大,既意味着我们有规模优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意味着各地情况不同、禀赋各异,需要协调各方、综合平衡。从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到要求“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再到提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概括。

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系统性工作摆在我们面前。从系统观念出发,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如此,方能抓住“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越是逆风逆水,越是风急浪高,越要坚持系统观念。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坚持系统观念,善于运用系统方法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工作本领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坚持系统观念”贯穿工作实践各方面全过程,锚定远景目标、系统谋划推动,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攻坚克难,谱写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05 版)

 

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中韩两国四地同上一堂实验课。韩国又松大学学生、云南大学学生、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与线上线下嘉宾一道,同步学习、实时协作。这堂实验课,再次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在全球教育创新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疫情,而且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催生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基本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截至2020年10月,我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30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3.4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达到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为1.5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慕课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随着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如今,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代表的慕课资源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质学习资源。随着优质慕课登陆各大主流平台,从学生、在职者到老年人,慕课覆盖人群日益拓展,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慕课催生变革,教育塑造未来。“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慕课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此次大会上,《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的愿景让人期待。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同时,应推动中国慕课担当起服务终身学习的责任,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吴 月;《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05 版)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创新型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为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发挥关键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要把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把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好奇心是做好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能够持之以恒做好基础研究的动力源。拥有好奇心,才能让对世界的自由探索变为自觉行为,进而取得原创性突破。居里夫妇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源自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袁隆平培育出高产的籼型杂交水稻,因为他有着“禾下乘凉梦想”;屠呦呦发现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益于她对植物分类学的极大兴趣……古往今来,好奇心驱动着基础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首先要呵护好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尤其是对青年研究者的“大胆假设”要给予包容,让他们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更好推开科研之门。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六个方面: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科研工作者不仅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还要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增强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不仅要教育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坚持学术道德底线,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标世界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对准社会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敢为天下先。此外,还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加大对基础前沿教学研究活动的支持,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空间。

  (作者金力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难度大、花费高、周期长,需要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首先是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对于加强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进行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重心不断向基础研究转移。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奋起直追。加强基础研究,首先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方案,助力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对基础研究的重点领域给予更多倾斜。比如,对地方、市场和社会力量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开展研究的基础科学领域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和调整结构,实现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均衡发展;支持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对相关基础研究投入。

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处于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市场竞争的主战场,直接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挑战,最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善于找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基础研究方向。这决定了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大有可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要鼓励和支持领军企业把开展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性任务,帮助具备条件的领军企业部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支持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研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联合资助等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此外,金融机构也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从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研究如何以适当形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我们要引导社会各方面更加关心基础研究,鼓励社会以适当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比如,可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的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工作者、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又如,建立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不断规范基金的运作方式,扩大基金的资金来源,为基础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再如,积极探索科研活动协同合作、众包众筹等新方式,吸引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共同破解研究难题、共享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拓宽社会投入渠道,不仅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经费支持,还可以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的良好氛围。

  (作者沈尤佳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前瞻研究相对贫困治理问题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对理论界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

不同国家的相对贫困标准并不相同,其划定依据往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本国贫困人口状况和社会发展目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国相对贫困标准的划定和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既不超越发展阶段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又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相对贫困标准也应是多维的,仅用收入单一指标不足以精准识别出相对贫困状态,也不足以缓解乃至消除相对贫困。根据现有文献对多维贫困指标的概括,结合国际标准和各国实践经验,我国对相对贫困的多维测度应该包括收入、生活状况、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维度和权重可以按照城乡、区域、人口特征等进一步细化,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减贫政策。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合力。相对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党对贫困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总结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最大程度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合力。

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相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的主要原因。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此,需要把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

完善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相对贫困治理而言,做好普惠性工作,需要补齐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基础性工作,需要在低收入家庭生活负担减轻、低收入家庭生产帮扶和就业帮扶、按需救助低收入家庭等方面,完善相对贫困家庭的纾困措施。做好兜底性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完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我国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就会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新贡献。

  (作者林闽钢为南京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上突出位置,推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十三五”时期,我们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成效,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村承包地流转占全国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35.9%。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连续4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农业连年丰产丰收,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加了主动,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基础支撑。特别是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上,“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农业压舱石愈发稳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进入“十四五”,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问题突出起来。我国农业仍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基础还不稳固,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全产业链收益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解决这些瓶颈问题,要统筹考虑农产品产量、绿色发展和农民收益,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强基固本,绿色安全、适销对路,科技创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按照《建议》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优先任务,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提高全产业链收益,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支撑。

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议》着眼农业现代化,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改善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和仓储物流等设施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健全激励性利益补偿机制,保护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定生猪基础产能,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完善中央储备粮结构布局,创新完善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加强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调控能力和水平。努力减少粮食生产、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损失和浪费。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主线和重要路径。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调优品质、调高质量、调出效益。稳步优化种植结构,建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优质耕地优先种粮,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巩固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稳定优势区玉米面积,提升大豆单产,发展优质饲草料。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抓好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奶业振兴,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完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完善的设施装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等,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设施装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健全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质。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打造规模适度、生产集约、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立足“大国小农”国情农情,发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潜力所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分等分级和高效物流。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强镇、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满足乡村产业合理用地需求,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

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是农业的本色。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东北黑土地。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引领农业可持续发展。

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既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等作用。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十四五”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汇聚。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生猪生产省负总责要求,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对农业给予保护,是国际通行做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稳妥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强化农村人才支撑。围绕“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家庭农(牧)场主和合作社经理人,培养现代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引导企业员工、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执业兽医等到农村创新创业,为农业现代化增添新活力。

加强农业法治保障。抓紧制定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修订完善,构建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支持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巩固果蔬、茶叶、水产等出口产业优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交流合作,拓展重要农产品多元进口渠道。加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支持国内大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培育打造国际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韩长赋;《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386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074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44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41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286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