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10月29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10月29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0-10-29| 来源:北辰

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

——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②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习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侵略、反抗强权的正义本质,系统阐明了这场伟大胜利对维护中国以及世界和平稳定的历史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国正义大国、和平大国的形象。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内容。7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不仅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更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经此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无数英雄儿女不惜用生命守护和平。血战上甘岭、鏖战长津湖,胸膛堵枪眼、“空中拼刺刀”,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正是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铸就了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鼓舞着无数“最可爱的人”义无反顾跨江击敌,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抗美援朝战争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厚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培育了“亲仁善邻”的政治理念,留下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历史箴言,也镌刻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太平”等“和合文化”特质。近代以后,虽然遭受列强的侵略、凌辱、掠夺达百年以上,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追求和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载入党章,彰显出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人民无比珍视和平安宁,视之如阳光空气之于生命一般至关重要。中国人民懂得,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未主动对外发动战争,也从未占领外国一寸领土。中国向世界郑重宣示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坚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中国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彰显了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的坚定意志,彰显了顺应和平发展历史潮流的坚定意志。有目共睹,中国坚持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大势,一定能够迎来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明天。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3 版)

 

“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以一系列部署为年轻干部成长指明了路径、优化了环境。广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必须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

多学习研究理论,解决好信仰问题。学习理论对年轻干部成长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必须常抓不懈、锲而不舍。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理论学习也是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之必需,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

多接受文化熏陶,解决好修养问题。政治忠诚,党性历练,必须建立在人格完善的基础上。修养人格,要做到诚、善、正。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事无诚不成。对年轻干部来说,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既是对善的理念的诠释,也体现出对择善而从、臻于至善的劝导。对年轻干部来说,必须有善良之心、容人之量。正,是正道直行、守正不阿,有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坚定的原则性。处事要公道,对人要公正,严格按规矩办事,只有做到这些,年轻干部才能更好地为党的事业不断增添正能量。

多到基层中去,解决好实践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能力本领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力本事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不经过千锤百炼,基础再好的年轻干部也难有真本事、大作为。年轻干部应主动投身基层一线,了解国情、深入群众、经受历练、处理难题,在栉风沐雨中长本事,在为民服务中砥砺初心。近些年来,许多年轻干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得到扎实锤炼。由此而言,越是有志向、有学识的年轻干部,越要到艰苦环境中摔打锤炼,到改革发展前沿增长阅历。什么才是“年轻有为”?那定是念好实践之书,谱好为民之歌,把才智挥洒在祖国大地上。

习同志强调:“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当深思之、笃行之,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李炎溪;《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4 版)

 

开放扩大,内外联动潜能无限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观察⑤

不久前,习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向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生动缩影,也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有力见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增设17个自贸试验区,从沿海省份扩大到中部、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制定出台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连续4年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下调关税,主动扩大进口,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1.54万亿元,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十三五”时期,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了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开放理论持续创新、开放制度更加完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重要贡献。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为新时代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所向。从经济形态看,“十三五”时期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亮点频出,更加注重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愈发显现蓬勃活力。从开放格局看,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规划建设海南自贸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对外开放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深入推进的鲜明特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促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但正如习同志强调的,“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中国的坚定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今年11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拉开大幕,八方宾朋再赴这一场展现中国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在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艰巨任务的背景下,中国接连举办服贸会、进博会等重大国际经贸活动,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务实行动,展现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担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必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

桂从路;《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④

翻开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绩单,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6%;建成公园超过1000个,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人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折射出人民底色和民生温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这条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映照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标注经济特区的发展逻辑、动力源泉和价值指向。从第一个正式打破“大锅饭”,到第一个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从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全覆盖,到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深圳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民生活改善的“加速度”。也正是因为不断擦亮发展的民生底色,为更多人搭建梦想成真的广阔舞台,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推动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经济特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同志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如何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特区要肩负起先行先试的使命,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蹚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生活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就拿住房问题来说,近年来,深圳率先推出“二次房改”,按照市场商品房占40%左右,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各占20%左右的供应结构,构建“4+2+2+2”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计划至2035年建设筹集170万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聚焦民生关切、坚持问题导向,以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作为发展突破口,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如果说“一切为了人民”回答了经济特区发展的价值指向问题,那么“紧紧依靠人民”则回答了力量源泉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尤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经济特区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经济特区的活力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无数个体打拼奋斗出来的。经济特区打开了国家的一扇窗口,也为人们提供了创业发展的机遇。农民离开家乡,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经济特区的生产线上;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创造的浪潮,到经济特区追求梦想。改革的年代是激情和梦想的年代,是奋斗和创造的年代,无数蜿蜒细流激起层层浪花,共同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奔腾洪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就要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

深圳莲花山公园有一道远近闻名的人文风景:每逢周日清晨,很多市民就会自发汇集到莲花湖边纵情放歌——歌唱祖国繁荣,歌唱美好生活。这样的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几代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得来的。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经济特区一定能一往无前,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美好未来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同志深刻总结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广东考察时,习同志强调“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展现新的更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重要要求,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40年前,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置经济特区,标志着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成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并推动全球化的破冰之举,中国由此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画卷。

40年来,开放始终是经济特区的底色。得益于开放包容的改革气质,深圳从当初人口仅有3万多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置身深圳,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无论是先来者还是后到者,深圳都给予友善帮助、公平待遇,文明社会环境、和谐生活氛围吸引全球人才在此汇聚,生活投资创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外商在深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9.4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1170亿美元。

40年来,开放始终是促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等经济特区立足自己的情况,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大力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圳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首次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企业股份制和现代法人结构、股票发行、住房商品化、建筑招投标制等重要创新,用成功实践和丰富事实说明了开放对改革、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今天,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中国要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更好推动开放?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近年来,习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路径、开放布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融入世界、拥抱世界、贡献世界。习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大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阶段呼唤新作为。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通过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活力。相信,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全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大自贸试验区开放先行先试力度,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就一定能形成一批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以更大力度维护开放包容、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就一定能并肩携手共同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作者罗雨泽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在科技人才。习同志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这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主动作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提升办学水平。

高校着眼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科技和人才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推动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没跟上。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加注重基础学科建设,设置了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专业。高校应注重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推进学科交叉协同提质。一方面,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顺应国家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一流学科,整合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持续攻关。另一方面,推动教学科研融合发展。强化教育教学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双向互动,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研究设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流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习同志指出,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学生和教师始终是高校的主体,要以育人和学术为先,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采用多种方式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完善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和学术环境,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开放发展之路。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面对个别国家在科技领域对我国的封锁打压,我们更要以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聚集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实施开放办学,聚四海之力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吸引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更加自信地在全球格局中谋划发展,加强与相关国际联合机构、国际学术组织的合作交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使国际合作更加开放、更加多元。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领域,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贡献力量,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向未来,高校要坚持用一流学科、一流人才支撑“双一流”建设,坚持立足科技创新立新功,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大力强化基础研究,围绕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点需求持续贡献创新成果,在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作者张军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9 版)

 

聚焦民族振兴和时代进步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同志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今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同志强调,“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开门开放办体育、强国惠民办体育,推动体育发展成果转化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传播力,以体育发展助力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人民幸福。

发展体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同志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必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盼,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城乡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确保体育发展成果人人享有。有条件的地区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可统筹考虑公共体育空间、设施和场所建设;没有配建或未达标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城乡社区,可鼓励相关部门合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补充建设,也可鼓励引导商业机构新建、改建各类体育健身综合体并提供有偿服务。

体育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紧密相关。习同志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要引导全社会认识到运动能够促进健康、抵御疾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基层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中心沟通交流、信息共享,促进体医融合发展。根据城乡、区域、人群特点推出一批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化,发展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关我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习同志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我们要深入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一方面,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发挥竞赛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帮助中小学广泛建立各类体育俱乐部,建立体教共管的业余训练新体系,畅通优秀体育人才成长通道。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学校、体育明星进校园,发挥榜样和激励作用,促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是世界体育交流的重要平台,高质量完成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参赛办赛任务意义重大。习同志强调,要“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全力做好参赛和办赛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标备战参赛任务,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基础大项(田径、游泳、体操)、“三大球”、冰雪运动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鲍明晓为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9 版)

 

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习同志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四川省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相结合,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着眼文明素质养成,以乡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四川省广泛开展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老百姓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加强文明村镇创建,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摒弃落后习俗,移风易俗,敦风化俗。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整治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涵养文明乡风,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乡村文化事业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文化事业,需要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四川省实施“菜单化”供给,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和城乡文化结对共建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和运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精品化创作,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走进脱贫攻坚一线采风,创作推出和展演展映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奋斗历程、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精品,提振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实施特色化建设,把以巴蜀文化、藏羌彝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四川省坚持多方面联动,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文化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用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多领域融合,丰富发展业态,创新“文化+”模式,推动彝族漆器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融合;推动红色旅游、农牧旅游产业升级,打造集农业文化创意、观光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夯实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特色产业基础。坚持多渠道发力,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构建地区文化创意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亟须打造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四川省把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作为关键环节,创新自主培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端正用人导向,建立有效保障机制,配齐建强基层宣传委员和文化专干,让更多文化人才向贫困地区和农村流动。强化素质提升,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广“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贴近百姓、热心文化工作、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提升其致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素养。汇聚社会力量,支持民间文艺团体、艺人等兴办农村书社、艺术团,开展文化活动;探索村企合作共建,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到乡村发展文化事业、参与文化志愿活动,推动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局面。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于丽执笔);《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9 版)

 

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核心阅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更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如期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将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疫情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脚步,动摇不了我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胜决心。我们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标准不改变,如期兑现党的庄严承诺。

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习同志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同志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从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到总体上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决心。习同志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我们党一开始就是为改变穷苦人民命运而带领他们进行革命的,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湖南农民运动、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都是为了穷苦人民。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时,如果还没有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那党的宗旨怎么体现、我们的承诺怎么兑现呢?”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为民造福,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筑了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科学制度体系的效能。

进一步贯彻落实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当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同时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需要继续加强脱贫攻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只有如此,才能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确保既打好主动仗、高质量完成剩余脱贫攻坚任务,又下好先手棋、尽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进一步贯彻落实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工作体系。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一方面要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特别是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要实施挂牌督战。另一方面,稳定住、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反弹。比如,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近200万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近300万人群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时将返贫和致贫人口纳入帮扶。

进一步贯彻落实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多个配套文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完成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同时,为实现上下联动、统一协调,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1+N”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涉及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等等,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解决举措。当前,各地要落实中央要求,根据自身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新进展,做好统筹协调,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

进一步贯彻落实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保障体系。中央财政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各级财政也要保证脱贫攻坚的资金需求。同时,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用好扶贫的土地和金融政策。对已经实现稳定脱贫的地方,各地可以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在强化人力保障方面,既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更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只有激发农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才能提高其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精准扶贫,需要坚持分类施策。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发展较快,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此外,有些地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也日益完善。接下来,要总结好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拓展思路,继续做好不同地区的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要继续调动全社会扶贫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让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进一步做好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进一步贯彻落实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贫困县摘帽工作要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此外,还可以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社会监督。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抓紧

脱贫攻坚战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这一场硬仗必须打赢,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越到最后时刻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习同志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重要经验。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更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履职尽责、不辱使命,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只有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才能真正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因此,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作者冯俊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清华大学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学术委员);《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1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1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1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1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73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33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78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181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27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