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越是在充满希望的时候,越有必要识别出我们踩过的那些‘坑’,让先行者有所悟,让后来者不再重蹈覆辙。” 在7月9日举行的“无悔前行,垃圾分类的经验与教训”云端交流会上,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环境史博士毛达这样强调说。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区正逐步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列中。垃圾分类一路走来,踩过哪些“坑”,又有什么好经验值得借鉴推广?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交流会上见到,10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零废弃专家把脉国内垃圾分类实践,分享了国外有益经验,为中国推进垃圾分类积极献计献策。此次交流会是由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办,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办,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的。
把脉垃圾分类实践经验,梳理“后悔清单”和四大症结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深圳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政法大学讲师陆健博士团队合作,通过桌面研究、专家访谈和工作坊等形式,总结出多年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实践中的一份“后悔清单”,梳理出常见的认知误区和无效做法。
症结1:不相信公众能够改变,对公众行为改变和习惯养成缺乏信心
如在工作中以人工分拣替代居民分类投放,容易出现有人帮居民分类的现象,比如保洁员、指导员,甚至是明确设岗的“分拣员”。但从资源投入、产出质量、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看,先混后拣的行为都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或是认为“分类投放需要更智能化”。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些智能设备或技术能很好替代人们完成分类投放任务。所以目前提升公众意识,使公众行为主动改变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