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应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既是民生福祉,也是党和政府的牵挂所在。
精准施策,“点对点”稳岗位。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就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来讲,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体现民生福祉。当前,疫情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身上,只有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集中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方能破解难题、广开“就业路”。因此,各地要从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同服务毕业生就业,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推出“青年安居计划”等具体路径来让毕业生实现安居乐业。其中,要不断创新促就业举措,特别是用好云计算、5G、大数据等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发展好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康养服务等在内的各种新业态,实现“点对点”稳岗位。
因势利导,“面对面”强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激发创业活力,就必须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技能。而从现实来看,技能培训是就业的“蓄电池”,也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加油站”,各地必须加强广大应届毕业生的技能培训,让更多毕业生都能有序上岗。一方面,要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确保服务“跟得上”、“不断线”。另一方面,要加强创业资金保障,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缓解毕业生融资压力。只要让创业“兴起来”,技能“强起来”,就能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牵线搭桥,“心贴心”强服务。近段时期,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了工作首位,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给予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其中,“一对一”、“不断线”就业服务成为“关键词”。各地要千方百计牵线搭桥,持续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特别是要落户“一站式”办理等新举措,当好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店小二”。与此同时,还要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工作,社会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其他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多方联动、凝聚力量化解就业难题,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民心工程、筑基工程。只要坚持就业为先理念,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就一定能够提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信心与前景,让更多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