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0614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614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2-06-14|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就业帮扶 重在精准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找到心仪工作,另一方面也能为低保家庭的生活改善提供支撑。

  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重在精准。精准帮扶能够根据每一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因人施策,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如何做到精准?首先要摸清就业需求。不同毕业生的家庭状况、发展目标、工作能力各不相同,对岗位需求必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户户走到,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建立重点人群就业台账,明确重点关注对象,对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就业目标。

  在此基础上,要积极跟进。了解就业需求是前提,目的是及时把相关就业信息精准传递到帮扶对象手中。可以尝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包含低保家庭毕业生技能状况、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数据库,精准匹配、快速定位、提升效率,帮他们尽快找到合适工作。

  “有工作”不代表帮扶结束,“能就业”不代表任务完成,帮扶过后不能掉头就走。就业帮扶也要“扶上马、送一程”,通过强化机制、动态监测,对帮扶对象在就业后遇到的问题要持续跟踪、妥善处理。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追踪,只要处处精细、事事准确,就一定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让困难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更好托举起低保家庭的幸福生活。

赵政;《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第 13 版)


议论文


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从大山走出来又回到大山”的彝族小伙立克拢拢,帮助所在村庄的115户612名贫困群众脱贫,推动村集体资产从零增至231.7万元;90后返乡创业青年袁小梅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发展养蜂产业,帮助乡亲致富;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风景、美食、民俗、建筑为更多人所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为许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500万人。从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到成为非遗传承人、发展农村电商,再到开发乡村旅游、创办小微企业……近年来,越来越多返乡创业人员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农村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培育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这片热土。可以说,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

  如何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考验着各个地方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成立创业园、搭建创业平台,到回应返乡创业人员具体诉求,出台各类支持政策;从在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精细服务、技术护航等方面提供保障,到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事实证明,凝聚政策合力,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也需要看到,在泥土里扎下根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蹚出一条新路来,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从城市来到乡村打拼,同样面临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从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到田垄阡陌、鸟语虫鸣的环境变化;不少农业及相关的创业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怎样打开局面、突破瓶颈、打造品牌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就此而言,返乡创业绝非轻而易举就能成功。走好这条路,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更需要返乡创业青年敢闯敢拼、不懈奋斗,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这场乡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邹翔;《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5 版)


为民营企业增资扩产创造有利条件

  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必须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稳投资尤其要稳住作为“主力军”的民间投资。国务院前不久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明确要求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当前,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既有必要也有基础。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占大头,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民间投资也被看成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各地正在积极行动。上海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市域铁路、新型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鼓励民间投资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通过综合开发模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广东提出,运用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提升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北京提出,年内分两批向社会公开推介重点领域民间资本参与项目,2022年6月底前完成首批项目推介、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要让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切实增强民间资本信心。当前,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市场主体的困难明显增加,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市场需求不足等诸多难题,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信心不足,对投资前景看不准,不敢投不愿投。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已经出台,下一步,各地要对政策再作全面筛查、细化实化,让市场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让政策红利尽快转化为发展实效。

  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要打造稳定透明、公平竞争、激励创新的制度规则和营商环境;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建设;积极做好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工作,充分发挥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作用,加强项目融资保障。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规范推进政府社会资本合作。

  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要积极为民营企业增资扩产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迈过眼前沟坎,攀上更高山峰。

  金观平;《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5 版)


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并作出具体部署。我们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不断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要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

  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最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要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基层落地落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新期待。同时,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司法监督,通过有效的基层司法工作,促进基层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当前,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基层治理中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将其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的发力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运用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

  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还要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用法治思维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法治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

  (作者沈建波单位: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9 版)


策论文


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领域是主战场、主阵地,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重要实现路径和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数字产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数字化转型为载体驱动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推动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既是现实急迫需求,也是行业发展方向,有助于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搭建能源行业转型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是保证能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要素安全存储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建立健全能源行业数据要素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规范,才能进一步明晰能源数字化建设相关主体的权责边界,确保数字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快建立能源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传输保护等环节安全标准,统筹能源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建立数据要素分级评估、分级保护机制。安全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数字化转型的要求。要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能源数据安全核心技术攻坚,在数据防护、数据加密、数据算法、数据传输、数据备份等数字化建设各环节掌握核心技术,为能源系统低碳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构建发掘能源行业数据要素的价值体系。发掘和释放能源大数据价值,是能源行业数字化低碳转型的关键目标。要加快构建能源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健全能源行业各品类、跨业务的数据管理协同机制,打破行业“数据孤岛”,实现行业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多级、多业联动的能源大数据库。有了数据平台,还需要加强数据治理,持续积累可用、有用、实用的能源大数据资产,为能源行业低碳绿色转型赋能。挖掘海量能源数据,依托多维数据分析,用好能源大数据,以低碳绿色指标体系实现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运行,推动能源行业整体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敏捷性。

  构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我国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一方面,要以能源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实现电网智能化,促进发输配用各领域、源网荷储各环节、各能源系统间敏捷智能联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另一方面,要以能源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开展“双碳”情景下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控制、多时空尺度电力电量平衡、仿真评估技术等领域攻关,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同时,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畅通能源使用“微循环”,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创建一批智慧零碳示范园区和零碳示范城市,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贡献力量。

  能源发展一头连着物质文明建设,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跨越能源转型变革这个关口。加快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必将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赵永辉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5 版)


推动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率先突破

不断提升各地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202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努力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和信心。实现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也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政执法同基层和百姓联系最紧密,直接体现我们的执政水平”“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各级政府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为人民服务。地方各级政府承担着大量的行政管理任务和执法工作,不仅事务多,而且许多事务都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要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地方各级政府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严格依法行政,厉行法治。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持续深化改革,把依法监管和服务群众统一起来。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创新和完善政府服务方式,加快建设本地区各级互联、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政务协同,改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使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更科学、监管更到位、服务更优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法治政府建设强基固本。

  夯实主体责任。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做到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经过长期持续努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日益健全,行政决策公信力持续提升,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普遍提高,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全面加强,各级公务员法治意识显著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法治政府建设的任务也更为艰巨。这对地方政府履行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责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谋划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特别是确保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定期部署推进、抓实抓好。加大考核力度,提升考核权重,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带头遵守执行宪法法律,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开展法治专题培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找突破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鼓励地方在法治政府建设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创造,再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并在全国推广,带动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法治政府建设上作出新探索。例如,为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北京市推行接诉即办工作;为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天津市开展行政执法“典型差案”评查和“示范优案”评选工作;为坚持党建引领、密切党群关系,湖南省汝城县创新“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屋场会”、互助会、理事会、履约评议会)基层治理模式;为提高行政执法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广东省打造标准化数字执法平台;等等。这些探索为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支持各地在遵循法治规律前提下积极探索法治政府建设新思路、新办法,针对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务求实效。扎实做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不断激发法治政府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在更多地区实现突破。

  (作者杨伟东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4日   第 09 版)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截至2021年底,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我国的平均城镇化率已达到64.7%,城乡融合发展更进一步。但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还有较大潜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已进入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潜力更多体现在那些发展不是很充分的地区,尤其是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且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当前我国共有1472个县和394个县级市,合计约占行政区划数量的65%。2021年底,县城常住人口约1.6亿人,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约0.9亿人,合计约2.5亿人,约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27%。同时,在近5亿的农村人口中,仍有较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在大城市普遍面临承载能力趋于饱和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挖掘城镇化潜力,亟须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县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定位和目标,并提出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迁移和集聚仍是大趋势,这意味着农民进城并不一定选择县城。因此,要确保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能够深入推进,关键要在优势产业发展、市政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下功夫,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好“谁来建”和“怎么建”的问题,持续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大力发展县城的优势产业,确保“农民进城有饭吃”。人口迁徙和流动实际上是每个人或家庭用脚投票的结果,首先就是对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考虑。无论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地就业,还是吸引农民进城,都要依托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对广大县城而言,应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增强县城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例如,可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

  强化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愿意落户县城。农民是否愿意到县城落户,包含对教育、医疗、生活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要提高县城的吸引力,就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能够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还要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要素的更充分流动和配置,也可以降低农民的选择风险,更多地从城镇化中获益。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形成“县城愿意接收农民落户”的激励机制。各地要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针对那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人口净流入的县城,可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满足农民进城就业落户所需。对那些因资源禀赋出现人口流出的县城,多出的建设用地可以及时复垦为耕地。

  以完善市政设施体系为重点,解决好“建什么”的问题。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目前,部分县城由于前期规划水平不高,投入相对不足,发展总体滞后,现有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等综合承载能力与其作为城镇化重要载体的使命不匹配、有差距,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因此,要以完善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等为重点,不断夯实县城运行的基础支撑,提升其承载能力。

 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好“建设用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

  总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加快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不断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持续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作者申姗姗,杨光普;《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4日 06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7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3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7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3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7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3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7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3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37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97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4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31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