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4月7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4月7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2-04-07|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创新传播手段 提升传播效能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宣传报道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启示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奏响了“一起向未来”的华彩乐章,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崭新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通过办好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播力、新闻影响力、国家软实力。”这不仅为宣传报道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经近7年的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举行并圆满收官,既充分彰显了我国“言出必行”“重信守诺”的大国担当,又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文化,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首先,“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方案得到世界充分认可。简约办赛既是当前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选择,也符合当下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举办期间,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充分沟通,根据疫情发展态势研究编制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简化办赛方案,精简非必要环节。随着“简约但不简单”的奥运盛会成功举办,简约办赛的理念被世人认可,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期间得到广泛弘扬。在奥运会这个友好交流的舞台上,从专业安全的竞赛场馆设施到温馨雅致的冬奥村生活公寓,从营养美味的菜品服务到健康愉悦的休闲中心,无一不体现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收官之际,多国人士高度称赞,认为此次盛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体育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再次,中华文化展现了春风化雨的感召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是运动员展现才华、追逐梦想的体育舞台,也是一座各国人民心手相连、畅叙友谊的文化桥梁。那些带有中国印记、体现中国特色的标识传递着浓浓的文化味,这是中国送给全世界的文化礼物,既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也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期盼一个文明互鉴、更加团结的人类美好未来。

  奥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角力场,也是一场奉献给世界的媒体盛宴。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综合运用科技化硬件设施、故事化叙事、温情化表达等手段,不仅在呈现形式上精彩绝伦,而且充满人情味。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各项转播数据在世界范围也屡创新高,赛场内外故事成为全球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宣传报道谱写了中国故事创新传播的新篇章,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创新手段,不断提升传播效能。

  科技化手段传播精彩。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体育赛事传播带入新时代,5G技术的使用、赛事转播基础设施质量的提升等为赛事宣传报道插上“技术的翅膀”。在赛事直播方面,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使用8K视频技术直播开幕式。转播技术的升级为观赛带来全新体验,比如速度滑冰比赛中,“猎豹”(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精准捕捉运动员们从奋力争先到终点冲刺的激动人心的过程。此外,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VR、AR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使比赛场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被真实记录下来、运动员的每一次奋力拼搏都被世人所感知。

  故事化叙事直抵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宣传报道中,我们不仅着眼竞技画面的传播,还注重发现赛场内外的精彩故事,并从中挖掘竞赛之魂、运动之力、人性之美。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八届元老逆流而上的热情与勇气,即使排位不佳依然“笑着滑过终点线”;对手夺冠,第一时间相拥祝贺,喜极而泣;夫妇携手,驰骋赛场;00后小将初露锋芒、风采非凡……善于讲故事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

  温情化表达彰显情怀。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精彩不仅体现在赛场内奋勇拼搏,更体现在赛场外温情互动。比如,谷爱凌夺金后和季军玛蒂尔德·格雷莫一起安慰亚军得主的一幕,超越了胜负,感动了观众。各国媒体纷纷聚焦中外运动员在场外相互激励、拥抱对手的温暖感人场景,盛赞奥运友谊背后体现的跨国界人文情怀。还有中方工作人员与外国运动员欢庆中国年、庆祝生日,以及志愿者与运动员的友好互动。这些都以温情方式、具体细节体现人文之美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作者赵卫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北京市委宣传部)郭沛沛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9 版)

 

议论文范文

坚定信心,坚持就是胜利

  当前,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处于高位流行,各项防控措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从吉林赶赴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抵沪后即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负责同志交换意见,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

  应当看到,目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比例高是本轮疫情的明显特点,很多感染者感染后短时间内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从无症状感染者情况看,一是虽无症状,但一样有传染性;二是今天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两三天就出现症状了。从全球范围看,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对一个国家总体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减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非常小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乘以14亿多的人口基数,绝对数就会很大。只有做到“动态清零”,才能消除疫情隐患,规避大规模人群感染可能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防止大量老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出现的死亡。针对我国当前的疫情形势,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这是我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深刻启示。面对近期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尤其要加强组织领导,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我国疫情防控经验证明,靠有效的行政措施,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可以实现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目标,即便出现疫情局部规模暴发的情况,也依旧可以很快将其控制住。要坚定信心,快字当头,把各项措施做得更快、更准,落实得更细,加快核酸筛查和风险人员排查管控,加紧推进重点地区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齐心协力战胜这波疫情。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这些天,“守‘沪’有我”的铿锵誓言响遍上海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广大市民全力配合核酸采样等防疫工作,自觉做好个人防护,通过线上等渠道互相帮助、互相打气。广大医务人员日夜奋战,挺在最前面,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党员干部尽职尽责、带头冲锋,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社区干部以及志愿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确保各项防疫和日常生活保障工作有序进行。来自各地区各部门和军队的广大医务人员紧急支援上海,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通力配合下,上海一定能够早日战胜疫情,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常态。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项艰巨繁重又需要持久坚持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维护和巩固我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有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仲音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4 版)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这是“十三五”以来两个城镇化率首次缩小差距。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得益于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不断完善,比如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民化配套政策有序实施,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久前印发了《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完成好这些任务,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变化,也不只是人口有序流动的问题,还要有支撑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场景转换的体制机制。对来城市打拼的人而言,“进城”的内涵发生着变化。过去看重的是“挣钱有门路”,如今人们还希望“权益有保障”。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蕴含着一个深刻变化,即从个体进城谋生变为家庭化迁移。这意味着,从“一人闯天下”逐渐向“拖家带口一起走”转变。伴随而来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比如,工作收入稳不稳定、住房租赁便不便利、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能不能解决……处理好这些关切,是新市民安居乐业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当前,各地瞄准农业转移人口的新需求,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出台各种配套措施,让他们无忧打拼、安心奋斗。浙江温州开发上线“浙里新市民”应用系统,新市民在手机端就能完成居住登记、电子居住证申领转换、健康证明等高频事项的办理;山东济南设立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一站式精细化服务……限制少了、门槛降了,配套全了、保障多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更省心,也更安心。

  也要看到,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依然任重道远。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仅要让他们在城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还要让他们看到长久的希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逐步扩大范围。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就能使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盛玉雷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5 版)

 

涵养“认真”的精神品格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获得“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等荣誉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如是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面对九大本、上百万字的操作指南和飞行手册,景海鹏反复背记、烂熟于心,并一遍遍地练习、推演,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练,练到有肌肉记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高级技师丁照民如是说。薄铝类金属焊接难度高,极易焊穿,而在他手中,厚度不超0.3毫米铝制品上的小孔也可以实现气焊焊补。丁照民三十余年如一日,钻研技艺、博采众长、攻克难题,练就了精准焊接的高超技艺。

  长期坚持、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相关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本职岗位上担当尽责、热忱投入,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这映照着他们对工作的意义、价值、责任的体认,也彰显着一种作风、一种操守、一种境界。

  对工作极其认真、高度负责、积极投入的态度与精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类似的典型。在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熠熠生辉、促人思考,印证着“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并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杨善洲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至今仍留存在当地百姓的记忆深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3岁时便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现实中,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常常可能带来更大的后果。党员干部若是在理想信念上“不认真”“开小差”,就容易导致信念滑坡、理想动摇;若是在干事创业上“不认真”“混日子”,就只会虚度光阴、荒废事业;若是在修身律己上“不认真”“无所谓”,就可能突破红线、失守底线。可以说,认真既是一种作风,又是一种价值观。培根铸魂、修身律己、干事创业的认真,说到底来自于对事业的信仰,来自于对人民的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涵养“认真”的精神品格,才能更好履职尽责。

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岗位怎么变动,优良传统不能忘,好作风不能丢,精气神不能改。坚定信心决心,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风雨无阻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方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5 版)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断锤炼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那么多,要做好工作都要担当作为。”敢担当、善作为是一种格局,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尺,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必然要求。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我们的事业,从来就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敢于向问题叫板,才能让群众叫好。杨善洲本来可以安享晚年,朋友知道他下决心去山里种树,纷纷劝他:“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他说:“我的职位没有了,但我是共产党员的职责没有变。”认准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坚持不懈地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格局。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充实的人生。

  担当和斗争密切相关。在谈到干部如何担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斗争是勇于担当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事业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百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前进和发展都经历了无比艰辛的斗争。共产党人的斗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源于初心、来自使命,是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斗争是一种格局和境界,是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都需要担当和斗争。担当和斗争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体现党员干部的格局。格局是党员干部行动的动力,是思想和胸襟所达到的境界。格局中蕴含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蕴含着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承诺,蕴含着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党员干部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担当和斗争。有些事情,从局部来看是可行的,而从全局来看是不可行的,就应当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一样,从局部来看是不可行的,而从全局来看是可行的,也应当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要求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要善于把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作者孙英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9 版)

 

策论文范文

畅通国内大循环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畅通投资消费循环,发挥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方面的关键作用,不断满足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民生领域投资,满足民生消费需求。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家庭对更高水平的托幼、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扩大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利于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因此,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加大民生领域投资,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的消费需求,筑牢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内需基础。

  扩大创新领域投资,催生新型消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可以围绕消费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品质化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领域的投资力度,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加大对新消费模式、新消费场景的投资力度,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升消费的便捷性,满足年轻消费群体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加大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力度,为供需高效对接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政府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有利的投资环境。

  管理市场预期,稳定投资和消费。预期在企业投资决策和居民消费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稳预期工作非常重要。应聚焦市场主体的关切深化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增强政策前瞻性,坚持先立后破,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引导投资主体形成合理的收益和风险预期,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就业和收入预期;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政策解读等形式与市场沟通,方便市场主体准确理解政策内容,正确作出投资和消费决策;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避免因政策规定相互掣肘和政策效应互相抵消而干扰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决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新要求,逐步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

  (作者张长春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9 版)

 

 

经验交流材料

精准发力赋能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要继续攀登,就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湖南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一直以来将先进制造业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湘江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60家,实现产值4421亿元;上市企业45家,占长沙市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85%。“十四五”期间,湘江新区将做强支柱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精准施策、精细治理的思路为先进制造业赋能。

  研发端精确发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岳麓山下汇聚了20多所高校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40余名两院院士、10余万名科研人员、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这是湘江新区谋划创新发展的宝藏。近年来,湘江新区实施以工程机械领域“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研发招标揭榜制,加速“三智一芯片”领域创新突破,推动制造业加快升级;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家级新区中保持领跑态势,不断释放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健全“产学研金用”联动转化体系,从而有力助推更多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

  孵化端精心搭建,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紧密围绕岳麓山大科城,加快建设湘江科创基地(一期)、中南大学科技转化基地、湖南大学创新转化基地等科创基地;用活用好国家(长沙)超算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700余个重大创新平台;谋划布局智造谷、锂电谷、基因谷、数字谷、科创谷等创新载体,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走廊……通过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合力,为持续积蓄创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

  转化端细化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必须精准筛选科技成果、精准识别企业需求、精准提供要素保障。湘江新区充分发挥经济功能区优势,建设专利大数据平台,引入知识产权法庭,引导高校、企业更快掌握行业政策、找准研发方向、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目前,湘江新区拥有3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为科创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依托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进行“金融活水”灌溉,设立子基金39只,累计完成返投新区项目87个,返投金额达37.4亿元。从政策支持到优化环境,再到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相关单位、机构打通成果转化难点,以一流的创新生态涵养高效的科创转化,更好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当前,湘江新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实施强省会战略,永葆“闯”的精神,保持“创”的劲头,强化“干”的作风,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勇挑重担,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高地中大展作为,朝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 为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5 版)

 

 

理论知识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认真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贯穿本专题文集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专题文集的开卷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等重要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的要求,指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人类文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系统全面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加快创新驱动,以低碳经济推动发展,转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生态文化,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途径、基本动力、重要支撑和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专题文集收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稿中都有集中体现。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专题文集贯穿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盯住不放,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格外警惕。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部专题文集以“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全书都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的深邃思考。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这部专题文集收入的重要文稿,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原创性思想和重大理念的精辟论述。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讲话的一部分。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产业和生态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和平共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我们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要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本书以此为题集纳的一篇文稿,收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有关重要论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作了集中阐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开展厕所革命,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部专题文集对此作了重点反映。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军令状,立行立改,不能把雾霾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了!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计划,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等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一文,集纳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至2021年5月有关重要论述。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特别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的中国智慧和方案,是这部专题文集突出反映的重点内容。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我国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居全球首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共建“一带一路”把绿色作为底色,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发起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能力存在差异。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二〇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部署“双碳”工作,强调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极其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会全力以赴,同各方一道,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重要著作,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6 版)

 

让平安中国的名片更加亮丽

  核心阅读

  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使两者相互配套、良性互动,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新征程上,必须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平安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风险防控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资源力量,有效防范应对相关安全和法律风险,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采取有力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等活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有力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实现了反恐怖斗争形势根本性好转。推动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

  坚决铲除社会毒瘤,扫黑除恶净化环境。经过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2020年12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打掉的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28倍;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8.97万起、立案处理11.59万人,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47万个,排查清理存在“村霸”、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干部4.27万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使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有组织犯罪历史上都是不寻常的成就。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矛盾总量呈现拐点。坚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总数、民事诉讼案件数在持续增长15年后首次实现“双下降”。加快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面对社会矛盾集中多发高发的复杂局面,我们通过不懈努力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使社会矛盾总量出现历史性拐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全国刑事立案总量已实现5年连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已实现6年连降,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居民对当前15个主要民生领域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排在第一位。

  用平安保障发展和稳定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国际力量对比调整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使两者相互配套、良性互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们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继续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要保持沉着冷静,综合运用我国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手段,着力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驾驭风险本领。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安全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持续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

  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们要准确把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丰富内涵,认真谋划推进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树立系统思维,建设统筹层次更高的平安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既牢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把安全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实现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的全方位之治;又牢记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安全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找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点,做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使发展成就可期、安全风险可控,实现发展和安全的互促共进。

  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安全稳定局面更巩固的平安中国。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平安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平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担负起守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聚焦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综合治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创新方式方法,建设人民更满意的平安中国。平安建设人人有关、人人有责。我们要认真总结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经验,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提供更多渠道、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条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促进平安建设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提升法治保障水平,加大平安建设领域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吕忠梅为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959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3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3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7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959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3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3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7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959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3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3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7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959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3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3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74人

2025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48.00

销售 25件
浏览 10959人

2025预定【遴选热点6期】

183.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739人

【步步高升】中央公务员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83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1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35件
浏览 992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974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