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机关公务员,30岁,已婚有孩,考遴选去中央部委是好选择吗?
先说结论:如果有家人的支持,建议参加,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个选择。
当然,因人而异、选择也不尽相同。因为省份不确定,这里先排除你是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份。
同时,也排除两办、组织部等强势部门。就普通省份的一般省直单位与中央部委相比,利弊权衡如下,供你参考。
第一,提拔晋升。
在部委,只要不犯错误,工作上积极向上,基本上一般二巡退休都不是问题,一调以下都是到时间就提。
在省直机关,相应的级次会差一档,基本上工作一辈子最低二调、一调退休没有问题,要达到副厅或正处实职就能力、机遇和贵人提携缺一不可。
所以在个人成长而言,工作初期部委和省直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能够相对顺利的按时进行提拔和晋升,至于到下级或地方任职,都是个别现象,省直机关还会有处室轮换,部委在司局间交流的都比较少,要做好在本机关退休的打算。
第二,工资待遇。
在部委没有所谓的绩效、综治平安、精神文明等奖金,二级主任科员税后实得到手8000左右,公积金到手2000左右,年终加发一个月工资,等配售和配租住房政策要排队。
在省直机关,二级主任科员一般月收入7000左右,多发一月工资,年终绩效考核和精神文明加起来差不多5万,一年也有14万左右。
当然,各省由于经济水平不同,沿海省份和中部地区省份,工资收入差别很大,这边只是个大致情况。随着工资制度的调整,省直机关的工资也在向部委看齐。所以在部委,基本的日常开销和生活保障是没有问题,等配售之外要想靠工资在北京买房基本不大可能,当然自身经济基础好的除外。
第三,教育资源。
中小学阶段,因为孩子户口一般随父母放在单位集体户,子女上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学问题,程度差不多就是能保证不上差学校,那种上千万学区房才能上的学校基本去不了。
到大学阶段,可供选择的非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评选了2轮,首批建设高校140所,在今年2月公布第二轮建设高校147所,北京就占了34所,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上海也仅只有15所。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是任何一座省会城市所不可比拟的。
第四,层级资源。
在省直机关,当然有很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与部委相比,部委工作在接触到的人的层次更高一些,身边的同事清北的博士、研究生都是非常常见的,在工作上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影响行业、地区的发展,所以各地市的拜会也会很多,经常能接触各地市行政首长、国企董事长等等,耳濡目染之下自身的言谈举止、社会资源等也会有所提升。
第五,工作压力。
说实话没有太大的区别,在省直,有经常加班的部门,也有清闲的单位。部委也是一样,但是普遍工作强度会更高一些,同时标准更高,大多数时间是在搞材料之类的务虚工作,压力比较大。特别在一些强势部门的办公室。当然,由于通勤时间的原因,部委中午时间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办公室休息,晚上回到家七点多,与孩子和家人陪伴的时间自然也比较少。
在部委工作还会面对很多困难,排队分房时间长、薪资待遇不高、自身年龄没优势、上下班通勤时间长等等。所以,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在而立之年,有孩子了还会纠结是否要考部委这个问题。更多应该倾向于北京的人文环境、医疗条件、子女教育,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层级的跃升,给孩子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当然,还有个关键的点需要着重考虑就是家人的意见和配偶调动的问题,家人对你考试是否支持,你们是否做好了一致前往北京的打算,如果你考上了配偶是否愿意辞掉工作或者做好了异地多年的准备?等等。毕竟成家之后所做的任何决定都要从家庭出发。如果以上问题都考虑好了,家人也支持,那么就认真去准备,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个选择。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信念坚定,一鼓作气。
一旦确定了中央遴选的想法,就一定要坚定,不要因为领导、同事的劝诫而动摇遴选的念头。笃定了就不要瞻前顾后,做到一鼓作气。如果第一口气顶不上去,年复一年的考试,自身的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后就越难成功。
二是及早准备,刻苦学习。
如果三十岁以上,就不建议自行学习,年龄大了以后不可否认的是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记忆力的下降、工作和学习矛盾的难以调和、带娃精力的分散等等,都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如果可以建议报班学习,在需要听课和完成作业时,也请家人在带孩子方面多一些支持,因为报班学习,会有另一份动力催促着你去学习,至少保证晨读、听课、作业、模考的时间。
三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因为本就在省直部门,在心态方面更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面对考试的结果时也要多一分淡然,如果考上了,再与家人商量,共同决定,在考察之前都是可以放弃的;如果确实没有考上,就在省直部门踏实工作,也能够给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其实,不论你年龄几何、层级怎样、岗位如何,在你纠结要不要考遴选的时候,就不要犹豫,立即行动,因为在你有遴选想法的时候,其实自身就是倾向去尝试的。任何工作、家庭、年龄等等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如果失去了机会,就真的错过了。所以尝试了即使最终失败,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至少我们曾经为了遴选梦想,真挚而又热切的努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