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11月22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11月22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1-11-22|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不断迈进

  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得到更好挖掘阐释,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体系基本健全……前不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并作出相关部署,将有力推动我国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守护并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十三五”时期,我国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文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加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文物保护的社会共识逐渐加深,文物保护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在此基础上,此次印发的《规划》从多个层面入手,进一步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当前,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深入,激发出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十三五”时期,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文物主题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广受欢迎,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文创产品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了文物保护常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根据此次印发的《规划》,“十四五”时期,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预计达到6500家,年举办陈列展览数量预计达到3万个,年观众人数预计达到14亿人次。“文物热”“博物馆热”“文创热”等将呈现更加多样的形态,以文物为主题的研学和旅游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随着《规划》的实施,我国文物科研和文物科技创新也将迎来新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不断,考古科研成果丰硕,4260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浙江良渚、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等发掘保护备受关注。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都将得到加强。文物机构数量预计将达到1.22万个,考古从业人员数量预计达到1万人,同时将持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研究队伍建设,文物机构从业人员预计将达19.5万人,从而更好解决基层文物单位人手短缺等问题。

  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努力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到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文物事业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 贺;《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5 版)


议论文范文

弘扬“两路”精神,在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十九

  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强调“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川藏、青藏公路是新中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历史丰碑。和平解放前,西藏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现代交通事业一片空白。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在人迹罕至、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世界上条件最艰苦、地形最复杂、工程建设最具挑战性、总长达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硬是在“生命禁区”架起了西藏文明进步的“巍巍金桥”,在“世界屋脊”开创了人类建设史上的奇迹,实现了西藏公路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结束了进出藏物资人背畜驮的历史。实践证明,川藏、青藏公路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丰碑,是开发边疆、建设西藏的丰碑,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丰碑。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11万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情壮志,卧冰雪、斗严寒,战胜千难万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体现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展现了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与忠诚。唐古拉山“天下第一道班”,四川雀儿山五道班、陈德华等广大养路职工,用青春和生命保障着高原天路的常年全线畅通,“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体现了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展现了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建路之初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数十年来各族群众与武警交通官兵团结协作、坚守保通,“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体现了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深情,展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与发扬的“两路”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品格,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我们团结奋斗、不断向前。

  今日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近1400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40条,逐步构筑起四通八达的高原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得益于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尤其是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发扬“两路”精神,擦亮理想信念底色,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必将汇聚起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强大合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必须弘扬“两路”精神,锻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磨炼“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意志品质,以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的闯劲和踏实苦干、为民造福的干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发扬“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把公路修到拉萨”“海拔5000米,气温-30℃,开水沸点70℃,我们的士气100℃”……时至今日,川藏、青藏公路建设者和养路工的感言仍然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继续弘扬“两路”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牺牲、勇于奉献,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不断创造新业绩、铸就新辉煌。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1 版)


始终以百姓心为心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民宗旨,不仅写在党的旗帜上,更体现在党员的行动中。回溯党史,无数党员无私无畏勇向前,一心为民谋福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起座座丰碑。焦裕禄总是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谷文昌经常告诫自己,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廖俊波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同样爱人民爱在心里头,帮群众帮在急需处。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待群众如亲人的深厚感情,在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身上延伸。“时代楷模”孙丽美原先的办公室在村委楼三楼的“书记主任室”,后来她搬到了二楼的便民服务窗口,并且是服务窗口的第一个位置。她说:“这里好,离群众更近一点,他们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离群众更近一点”,不只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灵的距离。主动拆除“心墙”、架起“心桥”,不仅“身入”、更注重“心入”“情入”,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一线、倾情为民服务,以点点滴滴的付出,为心怀“国之大者”写下生动注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杨善洲的话质朴无华,却能警示我们面临抉择时该作出怎样的价值排序。“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摆’自己啊!”张富清的话发自肺腑,表达了老英雄有功不自傲的崇高境界。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新征程上,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防止居功自傲的心态,克服“松劲”“歇脚”的想法,更好地服务群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作决策、办事情,要把群众是否答应、是否支持作为检验标准;抓工作、创政绩,要把群众是否高兴、是否受益作为重要尺度。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投入极大热情,实打实为群众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这样就能凝聚众智、集聚众力,激昂全体人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团结奋进、同心筑梦的澎湃动能。

向贤彪;《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4 版)


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实打实收情况看,虽然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有增有减,但算总账今年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量将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保供稳价的基础十分牢固。饭碗端得更牢,农业根基更稳,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也更有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应当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一方面,高位再增产并不易。当前,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播种增面积、粮食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粮食损耗浪费严重。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上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节粮减损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在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推进粮食生产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促进节粮减损,应强化科技“硬支撑”。粮食仓储难题一直是节粮减损的一大制约。在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下,以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为主的新技术,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粮食储备仓房。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节粮减损,有力有效。因此,《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单独列为一节,就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部署,以科技创新为节粮减损以及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科技赋能节粮减损,应注重全链条布局。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促进节粮减损要向科技要效益,也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推动农户科学储粮。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粮食生产流通的起点。数据显示,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的农户,粮食损失率一般可减少至2%以下。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产后服务和科学储粮技术指导,推动农村节粮减损取得实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永不过时的美德。促进节粮减损在强化科技“硬支撑”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挥节约理念的作用。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以实际行动助力节粮减损,就能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朱隽;《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5 版)


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致力于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为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注入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到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到完善迁地保护体系、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大大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国的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有力支持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运作和执行;持续加大对全球环境基金捐资力度,已成为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注重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凝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合力。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特别是中国郑重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既有正确理念,又有坚决行动,更有务实举措,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积极肯定。当前,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来看,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气候变化造成环境恶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从全球环境治理格局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帮助和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强调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这是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解决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时代。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各国携手同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能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才能建设一个万物和谐美丽的地球家园。

  (作者俞国锋为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5 版)



策论文范文

不断加强数字经济治理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据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庞大的规模,彰显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规避可能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治理能力。

  加强数字经济治理,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对隐私保护、产业升级、国际贸易等影响较大。一方面,有必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通信息壁垒,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有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贯穿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的监管和治理。同时,要完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中形成监督合力、凝聚机制合力。

  加强数字经济治理,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数字经济是发展中的新事物,通过完善立法、出台措施,及时堵住漏洞、补齐短板,才能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从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到制定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从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到公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一系列强有力的法规政策接连实施,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应围绕新情况、新问题,在适时补充、动态调整中提高政策法规适用性。特别是要处理好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的关系,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从而更好明确边界、保护权益,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们需要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就一定能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杨 超;《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5 版)


文化让城市更美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动能,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必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文化体现着区域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城市必然有着有力的文化支撑。文化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充分供给。相对于一般城市,中心城市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城市群中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文化建设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要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传承城市传统风貌和文化多样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鲜明文化特色。注重吸收传统建筑的养分,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厚重的城市文化积淀,体现独特的风格和品位,展示优美的城市形象。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精神气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思想觉悟,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摒弃低俗、注重内涵,不断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于中心城市来说,尤其要把握好城市韵味,开展各种市民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的文化活动,多角度、全方位传递正确价值导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幅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把创新作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强化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各类产业形态、多元化载体、多种表现形式,把文化融入自主创新的大体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以原创增强实力、以新颖形成关注、以融合拓展市场,以创新、创意促进先进文化在多样场景中动态呈现、深入人心,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丰富数字化生活场景和体验,让人民群众的数字文化生活更多彩、更美好。充分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果,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全方位发展数字文化,为人民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专门场所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直播等业态,实现重点突破和典型带动。将数字文化建设融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之中,形成全方位、全景式的数字文化格局。

  注重精细化建设和管理,在细节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韵味。城市文化建设的品位、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细节中。可以运用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平台和载体,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也可以把城市文化建设与整个城市的硬件建设、品质提升和格局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将适宜的文化元素以适宜的多样化形态嵌入城市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场景,使文化在融入融合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范恒山;《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9 版)


完善供给体系 提升供给能力

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内容,并提出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创新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推动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有机整合。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同步建立和协调推进,为促进共同富裕夯实根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质量水平有效衔接。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发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公共服务供给各方面全过程,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优化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各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整合,提高部门、区域协同合作能力,推进政策衔接,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与模式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发展。充分依托和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推动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公共信息数据资源有序开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探索建立不同部门、机构之间数据共享模式,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智能采集平台、精准匹配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探索“大数据+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区块链+公共服务”,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普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作者李晓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9 版)



理论知识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

  内容提要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坚持理论创新,是《决议》总结概括的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坚持它、发展它、维护它,从来没有动摇过、改变过、放弃过。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不仅是“对”的理论、“好”的理论,而且是“行”的理论、“活”的理论,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握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不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我们党的一百年,是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百年,也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百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理论优势。一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定是一个在思想理论上不断创新创造的党,必定是一个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的党。只有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运用好宝贵历史经验,继续坚持理论创新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运用好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当代中国,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发展、维护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柳建辉执笔;《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5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209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7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6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5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209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7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6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5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209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7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6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5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209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7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6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55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209人

【新品预售】2024年4-6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74人

【新品预售】2024年5-6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285人

【新品现货】2024年6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0件
浏览 361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