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然而有媒体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这些村史馆建设中存在的乱象引发了网友的吐槽。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作答】
尊敬的各位考官,下面我谈谈对村史馆建设中各种的乱象的理解。
(背景入题,谈影响)通过挖掘村史,建立村史馆,有利于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激发文化认同,教育引导村民不忘初心铭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然而当村史馆变成不接地气的“文件摘抄和标语展示”,变成千篇一律的“旧货杂物市场”,变成“村民不看、专为领导考察准备”的景观工程,不仅与建设初衷背道而驰,更承担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原因分析)出现这种乱象的原因。表面来看,是一些地方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形式主义。对于一些基层的决策者而言,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上级的任务,这就造成村史馆建设流于形式、粗制滥造。而少数人把村史馆建设当做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子工程,眼中只有政绩和上级领导,对是否劳民伤财、是否符合村民需要毫不关心,这更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
(对策)村史馆,始于百姓,归于百姓。要让村史馆真正成为当地百姓的拼搏见证、各方游客的教育课堂、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还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惠民为本,在力戒形式主义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来纠正错误的政绩观,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查处、予以纠正。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想清楚弄明白村史馆为谁而建、为什么要建,要多从老百姓立场出发,力戒形式主义。
二是坚持深挖内涵,在擦亮村史名牌上下功夫。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及村级党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和热心人士宣传发动党员群众,组建一支以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为主的村史馆建设团队,并根据各自的专业分类,围绕村庄起源、人文构成、风俗习惯、人物事迹等进行广泛搜集,使村史馆成为存史、资政、育人、政策宣传、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激发乡村振兴精神气。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在留住美丽乡愁上下功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建设村史馆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文旅产业融合,将村史馆建设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过硬支部创建一体规划协调推进,并统筹整合村(社区)资源,以此传承文化记忆,使村史馆成为凝聚群众的精神家园。
(结尾升华)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力戒形式主义顽疾,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赢得老百姓更多的点赞。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目的理解,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