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03月01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3月01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1-03-01| 来源:北辰遴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我们推进重要领域立法,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国家监察机构,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军,推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纠正一批冤错案件,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是世界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掌好权、执好政,如何更好把14亿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误教训。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把这个问题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党同志都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2015年,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等场合都明确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我国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我们党依法办事,这个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离开了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

当然,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就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有些事情要提交党委把握,但这种把握不是私情插手,不是包庇性的干预,而是一种政治性、程序性、职责性的把握。这个界线一定要划分清楚。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说过,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近代以后,不少人试图在中国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有一点要明确,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实践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事实教育了我们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越来越自信。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始终坚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2月5日,我就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专门部署依法防控疫情工作,我特别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了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区域封锁、病人隔离、交通管控、遗体处置等措施,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化解涉疫矛盾纠纷,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维护国家法治统一至关重要。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地方立法工作有了积极进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有的地方也存在违背上位法规定、立法“放水”等问题,影响很不好。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对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撤销。同时,地方立法要有地方特色,需要几条就定几条,能用三五条解决问题就不要搞“鸿篇巨制”,关键是吃透党中央精神,从地方实际出发,解决突出问题。

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依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8件,修改法律203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9件次。截至目前,现行有效法律282件、行政法规608件,地方性法规12000余件。民法典为其他领域立法法典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要总结编纂民法典的经验,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

第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我多次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现在,法治政府建设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依法行政观念不牢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走形式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近年来,我们整治执法不规范、乱作为等问题,取得很大成效。同时,一些地方运动式、“一刀切”执法问题仍时有发生,执法不作为问题突出。强调严格执法,让违法者敬法畏法,但绝不是暴力执法、过激执法,要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要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提高执法质量。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要强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职业保障,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提高司法办案质量和效率。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继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有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的一些重大改革事项,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等,要紧盯不放,真正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集中暴露出权力制约监督不到位问题。一些人通过金钱开路,几乎成了法外之人,背后有政法系统几十名干部为其“打招呼”、“开路条”,监督形同虚设。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坚决破除“关系网”、斩断“利益链”,让“猫腻”、“暗门”无处遁形。

2018年1月起,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国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打击黑恶势力和“打伞破网”一体推进,清除了一批害群之马。近3年来打掉的涉黑组织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对黑恶势力形成了强大震慑。要继续依法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第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我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要引导企业、公民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自觉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注重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把涉外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我们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要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队伍建设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对法治专门队伍的管理必须坚持更严标准、更高要求。一些执法司法人员手握重器而不自重,贪赃枉法、徇私枉法,办“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严重损害法治权威。要制定完善铁规禁令、纪律规定,用制度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要坚决清查贪赃枉法、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人,深查执法司法腐败。最近,政法系统开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查处了一批害群之马,得到广大群众好评。要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坚持零容忍,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法律服务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总体而言,这支队伍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热衷于“扬名逐利”,行为不端、诚信缺失、形象不佳;极个别法律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薄,甚至恶意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要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更好服务对外工作大局。

第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

同志们!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重大部署、重要任务、重点工作要抓在手上,确保落到实处。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党中央即将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新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也将很快出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紧抓实抓好。各条战线各个部门要强化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各领域工作法治化水平。法治工作部门要全面履职尽责。中央依法治国办要履行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推动落实的职责,及时发现问题,推动研究解决。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

习近平;《求是》2021/05

 

乘势而上 再接再厉 接续奋斗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另一方面,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今年,我们要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未来,新的更大奇迹需要我们奋力创造,新的更大胜利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评论员;《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1版)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能否以正确决策和有力行动,制定反贫困目标、调动反贫困资源、取得反贫困实效,对很多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执政课题。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国际社会普遍表达钦佩,纷纷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强大的执政能力。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中国人民与贫困斗争”……国际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之所以能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展现出深厚的为民情怀。“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5年多前讲的这段话,深深打动世界。国际观察人士曾多次引用这段话,进而分析出中国减贫事业成功推进的深层原因。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人民领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反映出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用整整36年的奋斗开凿出“生命渠”,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来自中国共产党员群体的脱贫攻坚故事传向世界,也感动世界。

中国共产党始终受到中国人民衷心拥护,引发国际社会持续广泛关注。近期,多个国际主流民调显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所享有的人民满意度和支持率超过了90%。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日前刊文指出,中国宣布在全国消除极端贫困,这一里程碑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显示中国共产党如何继续获得中国民众的拥护。国际观察人士从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非凡成绩中进一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再次证明,执政党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拥有牢固的执政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带给世界的重要启示。

《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3版)

 

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⑤

湖南将选取部分县重点帮扶乡村振兴,支持湘赣边区创建有效衔接示范区;安徽提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四川围绕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在近段时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关注点。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历史性转移,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点”与“起点”的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辩证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观察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征程不难发现,既立足当下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政策实施、资源投入等方面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这是脱贫成果不断巩固的重要原因。就易地扶贫搬迁来说,“十三五”期间,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地强化帮扶举措,通过壮大产业、增加工作岗位、发展旅游经济等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正是因为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长远谋划,坚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脱贫的质量、提升脱贫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回首来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意味着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审时度势制定发展目标和战略,并一以贯之抓好落实。从党的十九大擘画乡村振兴战略,到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推动贫困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唯有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变成现实。

“好比一首壮丽的大地颂歌,磅礴了万水千山,震撼了亿万心灵。”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村出发》讲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蝶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但正如专题片所讲述的,“从‘十八洞’出发,从‘十八盘’向上,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还要征服和战胜很多艰难险阻”。增强“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担当,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我们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桂从路;《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7版)

 

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

——中国经济的“微观密码”⑥

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10多年技术储备,3年攻关,一朝突破……这是一家中国企业为研制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单晶三元材料而走过的历程。中国企业在关键材料上的技术突破,不仅让动力电池这颗“心脏”更加强劲,也充分彰显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成交量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超48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汽车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全行业披露融资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强势崛起,成为促进汽车产业回暖、推动经济复苏的一支重要力量。

回望历史,我国汽车工业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汽车工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取得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被寄予厚望,就在于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在内的核心零部件都属于新兴领域,为市场参与者开辟了全新赛道,为后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同时,我国在充换电站、5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优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作依托,为国产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深踩油门”“快速突围”的条件。

从消费和使用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之“新”,不仅新在能源,更新在对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不可阻挡,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四个轮子、两排沙发”,更是能够自动更新的智能终端,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更清朗的天空。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座舱,从人车交互到远程操控,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打造出更加舒适、便捷、智慧的驾乘体验。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比例已升至近70%,越来越多消费者把环保、科技含量作为选购汽车的重要考量因素。面向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从供给和生产角度看,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不仅是行业之变,更是“生态”之变。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当前,国内整车厂商与互联网公司展开深度合作的案例并不鲜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在带动产业链上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多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成为撬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新能源汽车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唯有创新方能行稳致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诸多优势,但在汽车芯片、制造工艺等领域也存在短板。去年底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列为5项战略任务之首。扎扎实实提升工艺,心无旁骛升级技术,全心全意完善服务,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必能在市场竞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张亮眼名片。

彭飞;《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7版)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重温百年奋斗的恢弘史诗,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才能接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同历史对话,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广大党员必须做坚定的信仰者和忠实的践行者,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南湖的红船、延河的波涛、西柏坡的翠柏……祖国的山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程。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必须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

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要借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在回应现实的过程中解疑释惑,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只有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才能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历史镌刻着奋斗的辉煌,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我们一定能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作者徐川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7版)

 

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

朝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农韦显辉步频加快。“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在网上卖花,还要给我们做培训,我赶紧过来看看。”这段时间,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里水镇等地“云上花市”的销售渐入佳境,让韦显辉跃跃欲试。

过去一年,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为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广东,徐闻菠萝在网络营销的帮助下内外销并举,创造销售佳绩;电商平台上,市县长直播助农,介绍本地名特优农产品和非遗衍生品……可以说,红红火火的“云上花市”,也是数字助农在新春佳节里的又一次尝试。

更进一步看,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记者在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采访时发现,秧苗、蔬菜、果树在温度、湿度、土质传感器的监测下茁壮成长,一旦数据异常或者摄像头捕捉到病虫害蔓延,就会启动灌溉、施肥设施加快工作程序,指挥无人机按照定位喷洒无公害杀虫剂;采收后的稻谷、蔬菜、水果直接上架电商平台,消费者用手机下单前,既能通过直播看到销售信息,也能回看作物成长过程中的视频片段;产品到手后,扫一扫二维码,品种、产地、检测报告等都一目了然……在田间地头,在乡村田野,农业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画卷增添了智慧的亮色。

由此而言,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数字农业、乡村信息化不是简单的电商下乡,让农民网购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也不会停留在直播带货本地农产品,而是由数字化、信息化全方位赋能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在这里,除了高标准农田、现代水利设施、受过技术培训的专业农民以外,数字基础设施及各种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例如,5G新基建应延伸到农村、农业,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工业互联网中的各项技术和应用,也可以加快向农业转化落地。此外,还应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才能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云端线上,花团锦簇。“云上花市”折射出数字化、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深远影响。让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承载乡村发展的泥土气、接上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我们就一定能更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贺林平;《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7版)

 

稳就业彰显信心底气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900万人的目标任务;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2%,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前不久,2020年中国就业“成绩单”发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就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谓来之不易、十分珍贵。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同比下降5400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2%。再加上,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就业压力之大可以想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就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率先复工复产;在3月份就实现了湖北之外地区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达80%。随着复工复产复市持续推进,就业岗位逐步恢复,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长。2020年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7%,同比上升幅度收窄至0.6个百分点。可以说,稳就业经受住了疫情的“压力测试”,这背后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成效,体现着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发展的民生温度。

前段时间,中国2020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公布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季度V形曲线在社交媒体刷屏。事实上,稳就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韧性。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增速超30%,新增社会就业20万人以上;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中国经济运行逆势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带动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就业形势逐步回稳向好。反过来看,稳就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复苏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为经济持续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千家万户的“饭碗”。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发展经济,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还是落实“六保”任务,稳就业都被摆在突出位置,都获得了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面对艰巨的保居民就业任务,相关部委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2020年2月至年底,企业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共为企业和个人减负1.54万亿元,2020年共向608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042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和专项奖补资金1000亿元。应出尽出的保就业举措,能用尽用的拓岗位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劳动力市场波动,我国就业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

稳就业不仅稳住了就业总量,而且优化了就业结构,增加了就业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数字化运营师、互联网在线教育培训师日益受市场青睐;食品造型师、旅游体验师、健康管理师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当前,我国新就业领域和就业方式不断拓展,新业态欣欣向荣,新岗位层出不穷,开辟了更宽更广的就业渠道,也为就业增添了新潜力、新韧性。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稳就业,不仅为亿万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力基础。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至关重要。展望“十四五”,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我们有良好基础,有信心底气。

林心萍;《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7版)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在于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夯实国家统一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从历史传承来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辽阔疆域和锦绣河山,共同书写源远流长、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国情来看,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把爱祖国与爱民族、爱家乡统一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增进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觉,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凝聚精神力量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明植根于多民族文化沃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各民族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刘会柏为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9版)

 

对党忠诚  对人民负责

做好新时代公安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安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就加强公安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推进从严管党治警,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开创新时代公安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要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是公安机关的建警之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江苏南京公安机关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警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水平。

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公安队伍始终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为广大人民的平安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要求公安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努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近年来,南京公安机关针对跨境赌博、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专业化打击新机制;针对社会潜在风险,夯实基层基础、打好派出所改革组合拳;做优服务惠民生,在全市100多个户籍派出所推行综合服务窗口建设,整合高频服务事项,梳理网上办事事项和流程、推进网上审批中心建设;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南京公安社会动员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平安南京,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维护公平正义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南京公安机关坚持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执法全过程,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和执法公信力;深化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执法管理委员会职能作用,挂牌整治重点基层所队,进一步规范执法权力运行;紧盯新领域、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法律政策研究,完善执法制度规范,确保执法活动公开公正;旗帜鲜明支持民警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民警依法履职免责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暴力袭警、妨害公务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执法权益保护;与相关公安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增强执法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作者常和平为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市公安局局长);《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9版)

 

进一步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特优势

 

内容提要

人民当家作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各方面,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全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人民利益,回应人民关切,不断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构建并不断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斗争和艰辛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付出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广泛民主实践,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巩固和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这表明,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是最大多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根本利益的民主。《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民主是实现人类进步事业的新型民主,是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理想。民主作为上层建筑,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方面全过程

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构建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使人民当家作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各方面、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的全过程。

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汇聚人民群众共识和智慧,人民群众通过这一制度把国家和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利,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把国家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置于人民有效监督之下,确保行使这些权力的机关能够遵照人民意志、依法依规办事,始终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实现者。

人民依照宪法法律治理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基本原则。事实证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做到集思广益,又能有效集中,形成统一意志,是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在党领导下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在新时代不断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特优势。

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相关立法修法等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关于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批应当抓紧立法修法的项目,并创新立法工作机制,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立法修法工作;听取审议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有关情况和工作计划的报告,以推动相关立法修法进程;修改了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审议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作出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面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风险凸显的问题,果断出台相关立法。自2019年夏开始,香港特区持续发生非法集会、暴力打砸事件,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一国两制”事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国人大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作出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授权,及时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区实施,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还多次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及时对香港特区“一国两制”实践中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作出决定。

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后,持续加强污染防治相关立法监督工作。去年,完成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工作;在前两年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制定了长江保护法,审议了湿地保护法(草案)等,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供法治保障。

推进社会建设领域立法监督工作。自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增设社会建设委员会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社会建设领域的立法、修法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新制定退役军人保障法,审议了家庭教育法(草案),开展了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的专题调研和慈善法的执法检查等。

紧盯群众最关切问题及时跟进立法。生物安全、个人信息安全、食品浪费、生产安全等,是近年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调整立法项目,加强相关立法,先后审议通过了生物安全法,审议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安全生产法(修正草案)等。

回应人民期盼加快完成民法典编纂。制定一部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人民的期盼。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后,认真总结以往民事立法成就和经验,加大力度推进民法典编纂工作。去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审议通过,几代人的夙愿得以实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牢固法律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完成了其他大量立法修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新征程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夯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强大保证,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有力支撑。

  (作者陈斯喜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日报》(2021年03月01日 第09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542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3102人

【步步高升】山东省/市遴选笔试宝典+3本时政双月刊+热点语录

226.00

销售 0件
浏览 1670人

【新品现货】2024年5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251件
浏览 979人

【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1310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