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伤医事件“治标”更需“治本”
热点背景
近日,江西省吉水县人民医院发生一起伤医事件,心内科医生胡淑云被刺伤,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嫌犯目前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吉水县人民医院一名医务人员称,嫌犯系胡淑云此前的病人。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近年来,伤医事件层出不穷,每一次都会引起人们讨论,但悲剧却没有停止发生。2019年12月,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室医生杨文被刺身亡,仅一个多月后,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被砍伤手臂和眼睛。两三天后,湖北荆门患者车祸后抢救无效死亡,家属二十余人群殴医生,逼其下跪。新冠疫情防治期间,更是出现了不少殴打医护人员的事件。医患矛盾久而有之,为何悲剧总在上演?
原因分析
缘于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加剧,缘于看病难、看病贵难以解决,缘于患者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技术的期望值过高,缘于伤医犯罪成本太低、处罚太轻……种种缘由纠缠下,医患关系有时甚至“势如水火”。
对策措施
防止暴力伤医事件发生,避免悲剧重演,必须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防范为主,治标与治本兼顾、治本为重。
建立“全链条”伤医扰医应对机制。事前预防是基础。卫健、法检、公安等部门要加强联动、相互协同,强化医疗系统法治建设,持续保持打击涉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医疗机构应注重自身安保体系建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建立安全检查制度,严防禁限物品进入医院;医疗服务要变得更加人性化、规范化,努力使就诊更加便利、诊疗更加安全、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资费更加透明。事中处置是关键。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警医联动,面对暴力伤医事件迅速行动、及时制止、有效处理,将危害降至最低;同时做好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将影响减至最小。事后惩戒是保障。对各类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做到“零容忍”,按照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原则,坚决发现一起惩处一起,重塑尊医尊卫的社会风气。
建立“一站式”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我国现行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主要是以人民调解、院内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为主体的“三调解一保险”工作机制,其中人民调解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调解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建好组织网格,选好人民调解员,发挥人民调解的宣传教育功能,引导患者合理表达诉求,努力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之际。要进一步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理念、方式和机制创新,建立“一站式”“一条龙”调处服务机制,优化简化工作流程,节省受理审理时间,提升纠纷调处效率,实现医疗服务管理与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
建立“强制性”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当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医疗责任保险为主,医疗意外险、医疗风险互助金等为补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患纠纷问题。但面对日趋频繁、突发性强的医患事件、暴力伤医事件,还应该有更加有力、更为科学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比如,深圳等地已经开始探索强制性的“医疗执业责任险”,类似于汽车的“交强险”,从险种设计来看,“医疗执业责任险”更像“医疗责任保险”的升级版。卫健等主管部门要结合医疗事业发展、医疗技术进步、医院管理水平和各地医患矛盾的实际情况,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开发更有针对性、符合投保人差异化需求的医疗保险产品,分担医疗机构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结尾
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而出现的伤医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矛盾。因此,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减少此类悲剧的再度上演。